A股分化背后,军工龙头为何“踏空”?
最近A股行情,说运气好也好,说怪异也罢,总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大盘连续12周稳居3800点之上,然后眼看就要摸到4000点,结果,一大堆个股还是趴在3000点水下,“躺平”得一点也不动,特别离谱的是,部分央企军工龙头,手里明明是行业顶级资源,却还没把股价拉回来,今天我想聊聊,这种现象背后,到底藏着哪些深层逻辑,其实不是业绩不行,也不是公司没潜力,而是A股分化真的太极端了,我有个新观点分化,其实是资金结构和市场预期共同演绎的结果,而军工龙头之所以“踏空”,很大程度,是因为“唯一性”未必等于爆发力,资金更在意短期故事而不是长期实力。
分化有共识,现象普遍但并非偶然,不论你是老股民还是新韭菜,大盘创新高、个股不涨这事,大家都见过,当然以前偶尔有,现在却成常态,这次军工领袖集体躺在水下,恰好说明市值和行业地位不是万能调味包,实际涨跌还是资金说了算,股市表面靠业绩,实际上拼心理预期,有时候预测难度比买菜还难。
就拿中直股份来说,低空经济成了爆款题材,其实央企主机厂理论上优势明显,但股价却一直原地打转,甚至与板块联动性不高,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不看好它的长远发展,而是现在资金抢热点,不爱慢热老故事,低空经济真正变现还得靠政策落地,而市场总比实际早个几步,所以股价提前跌给你不妨看看美国直升机公司类似经历,像贝尔直升机曾在技术突破时反而股价下行,因为市场焦点调到民用无人机,美股同样迷恋新概念,这点跟A股如出一辙。
再看航天电器,连接器行业基本被它垄断,但横盘整整一年半,业绩没问题,订单还在增长,结果完全没涨幅,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中国市场,全球连接器龙头安费诺,每次财报稳如老狗,股价都没跟着飙,产业稳固未必吸引投机资金,大家都等风来,没新故事讲,资金就去炒别的,另外数据能说明一切,根据东方财富Choice,2024年A股龙头行业涨幅榜,军工板块整体涨幅仅4.2%,远低于新能源的18.7%和AI的23.5%,由此可见,板块轮动更看重题材热度,而不是龙头稳定。
中国船舶更有戏剧性,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后,规模和技术都全国第一,造船订单暴增到千亿级别,可股价还倒退回起点,这种回调让人怀疑市场是不是看反了,事实上,全球造船业景气度还在回升,日本今治造船和韩国现代重工订单都创新高,但股价表现同样不突出,说明市场更看重利润兑现与资金流转,尤其是下游回款周期长,短期炒家没耐心等,资金方便更倾向小波动快进快出。
还有中航光电,这家公司号称军用光电连接器“扛把子”,行业地位无人撼动,过去一年同样横盘不涨,这说明了另一个逻辑独占并不等于资本话题度高,因为行业越垄断,边际变化越小,市场喜欢大弹性,喜欢新爆发点,也喜欢叙事更新,而近年来,光通信板块受AI算力题材带动,相关公司股价出现集体拉升,但是中航光电未能跟风,侧面反映了主营业务的“防御属性”不受短线炒作欢迎。
从上面几个公司和数据来大家常说“分化”是因为时间窗口不同,背后的主因是A股资金结构越来越“快钱化”,短线逻辑越来越占主导,而长线本质是慢慢兑现,这样,军工龙头虽然有稳固的“唯一性”,也有长期业绩支撑,但缺乏刺激性叙事,结果就被市场冷落了,一时半会儿很难逆转。
对比国际市场,类似现象屡见不鲜,比如美国洛克希德·马丁,每到业绩公布前,有一段时间也会横盘,等到军售计划落地、大额合同签订,才会有短线拉升,而且板块情绪跟美债息息相关,欧股的军工巨头比如泰雷兹,同样经历过业绩稳而股价不涨的周期,这不是中国市场“特产”,资金结构决定行情风格,到处都一样。
但分化还带来另一个重要启示,既然龙头公司业务稳、业绩强,却没涨幅,大盘又创新高,说明普通股民靠“买龙头”等行情,其实模式已不适用于牛市后期或者结构性阶段,想跟上节奏,必须研究资金流向和题材轮动,比如2023年到2024年AI算力、低空经济反复灼热,相关小盘股不断新高,而大盘蓝筹反而被冷落,这跟过去“抱团蓝筹”玩法完全不同。
面对这种结构性分化,一个开放性问题就冒出来了将来什么时候,这些军工龙头会重新轮涨?难道公司实力永远不被市场重估吗?还是说结构切换要等政策刺激和情绪拐点,或者全球地缘风险大幅提升,才会有一波军工行情?
现实就是,资金喜欢变化,题材喜欢故事,大白马也会有“沉寂期”,还是要看市场整体情绪与资金结构,既然投资A股本身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只能不断跟踪、多观察,也要思考一个长期问题未来中国资本市场,价值投资和资金短线逻辑,究竟谁会成为主流?你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