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关于中国第四艘航母的讨论再次被点燃。这一次,焦点不是核动力,而是吨位,有人喊出“12万吨”,直接对标美国福特级,甚至要“压美国一头”。
真的需要这么大吗?
航母不是比大小的玩具,动力、成本、后勤保障,每一个环节都在考验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中国现有的三艘航母,辽宁舰和山东舰是六万吨级,滑跃起飞限制了舰载机的作战半径;福建舰迈入八万吨级,电磁弹射让战机起飞更高效,但仍有局限,第三条弹射器和战机等待区重叠,升降机只有两部,而美国十万吨级的尼米兹和福特级都有三部。
法国新一代PANG型航母也是八万吨级,同样受限于空间。福建舰已经是中国航母技术的飞跃,但它更像一块跳板,而非终点。下一艘航母,注定要更大、更强。
国外媒体猜测,中国第四艘航母可能接近十万吨级,而非十二万吨。这个数字更现实,美国几十年摸索出的十万吨级航母,在吨位、成本和战斗力之间找到了平衡。中国没必要硬着头皮去赌一个未经考验的十二万吨平台。
动力系统更是关键。核动力听起来诱人,无限续航、舰岛更小、加速更快,但技术门槛极高。法国戴高乐号用了核潜艇反应堆,结果航速还不如常规动力航母。中国如果贸然上马,可能重蹈覆辙。
更现实的选择或许是继续优化常规动力,或者像美国福特级那样,先确保平台稳定,再逐步升级。中国航母发展一向稳扎稳打,从辽宁舰的改造,到山东舰的国产化,再到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每一步都在积累经验。
十二万吨的噱头很吸引眼球,但海军建设不是面子工程。十万吨级已经足够让中国航母跻身世界一流,何必为了数字上的“超越”去冒险?
2025年,福建舰即将服役,第四艘航母的轮廓或许很快就会清晰。无论最终是十万吨还是十二万吨,中国航母的脚步不会停歇。但真正的超越,不在于吨位,而在于能否在实战中证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