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刚举办完建国77周年庆典,全世界就炸开锅了。
先不说77周年其实并不算一个大的时间节点,但偏偏朝鲜就在这个节点上举行了周年庆典。
实际上,更令外界震惊和意外的是庆典上举行的最高规格誓师与致辞。
致辞中第一次出现了为国尽忠,这可完全不符合朝鲜以往的风格。
过去,无论是举行庆典还是会议,朝鲜政府围绕的始终都是个人的忠诚表述。
但这一次显然不同,在讲话中国家地位、绝对安全被反复提及,突出国家这个关键词的同时,弱化了个人色彩。
象征政治叙事从个人崇拜向国家中心的话语微调。
有人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转变,这种仪式的设计本身,会不会预示着朝鲜在内外治理、布局上的转变?
事实上,与这种转变几乎同时进行的,还有一批最敏锐的中国人,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东北。
原因很简单,朝鲜的这次国庆里里外外都透露着一件事,朝鲜也要搞经济。
搞经济就要做生意,就要有贸易往来,谁离朝鲜边境近,当然是东北老铁。
朝鲜与中国接壤长达1400公里,最大陆路口岸在丹东。
如果朝鲜真要搞开放、搞经济,谁是它最安全、最可靠、最容易落地的伙伴?
当然是中国。
而这对中国东北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多年来,东北的经济压力始终不小,产业转型慢、资源源源不断地外流、人口也跟着向南转移,缺少增量市场,经济始终无法盘活,东北振兴口号喊了多年,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绩。
但如果朝鲜能够开放边境贸易,这对东北来说意义重大,而且东北也将成为第一受益者。
未来的热闹场景很容易想象:
丹东口岸卡车长龙再次排起,珲春铁路口岸昼夜不停,延安、集安的边贸市场也将重新热闹起来。大量的朝鲜矿产、劳动力和港口资源,也能跟东北的产业配套。
而东北的农产品、机械、建材、轻工业也能大量的出口到朝鲜。
无论是对朝鲜还是对中国东北,这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东北太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了。
就算朝鲜释放有限的进口需求,也能带动边境城市物流、仓储和制造业的重新活跃。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新的投资、就业和资金流入东北。
东北将涌现出新的活力与机会,为东北的振兴注入强心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城市富得流油,但东北的家底却一点一点被掏空。
资源、能源、粮食的不断供应与供给,让东北的发展面临的困境也越来越多。
所以,东北需要新的增长点,也为中朝两国的合作提供了契机,这对朝鲜来说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发展经济的机会。
常年的封闭,让朝鲜的基建需求也是海量的,甚至是原始的。
铁路网年久失修,公路等级低,港口设施落后,电力供应也严重不足。
因此,发展经济的第一步当然是升级硬件。
而中国向来以基建狂魔闻名于世,朝鲜的这些硬件问题在东北老铁眼里,根本不算什么问题。
在道路联通上,双方也有合作的空间。此前,中俄朝三方曾多次磋商远东铁路网升级计划必将成为重中之重。
从钢铁、水泥、工程机械企业,东北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会。
从丹东到平壤,交通路线的打通,是物理道路的延伸,也是经济的互联。
朝鲜面临的最大问题实际上的电力短缺,而朝鲜对面的东北,则恰恰是拥有丰富电力资源、完善电网技术的地区。
跨境电网、电站建设以及新能源开发合作,又将给东北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朝鲜拥有的资源不算少,但因为技术落后、设备老旧,资源大多埋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没有重见天日的机会。
而这又一次踩中了东北最擅长的工业,东北作为传统重工业基地,拥有成熟的地勘、开采、冶炼技术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
与朝鲜合作开发矿产资源,不仅能满足我国对战略资源的巨大需求,又能实现产能的跨境输出。
朝鲜可耕地面积大,但农业技术落后,化肥短缺。而东北是我国最大的粮仓,在现代化种植、农机、化肥、种子技术方面都相当权威、优势明显。
与朝鲜开展跨境农业合作,既能帮助朝鲜解决粮食问题,又能稳定东北粮仓。
已经嗅到商业机会的东北老铁经开始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泼天的机会了。
朝鲜虽然只有2000多万的人口,但也拥有消费潜力,尤其是在日用消费品上,从服装鞋帽、家电数码,再到食品饮料,都将是朝鲜市场所缺少的必需品。
朝鲜的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也存在大量的缺口,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通信都处于起步的阶段。
这为东北提供了新的机会,中国移动支付、电子商务以及智能手机早已经发展的成熟而完备。因此有机会从零开始参与构建数字基础设施。
可以现象的是,未来前景和潜力无限大,蓝海的价值也无可估量。
未来可能形成的局面就变成了,朝鲜资源通过东北口岸出口,换取中国的工业制成品,两国共同建设港口、铁路以及能源设施,彻底将东北变成东北亚的物流枢纽。
对东北来说,最大的机遇也远不止和朝鲜的双边贸易,更能彻底盘活整个东北亚的经济地理格局。
一旦朝鲜半岛南北铁路连通并与东北铁路网对接,将形成一条新的交通要道。
这条道路将东北变成面向日韩与北美市场的前沿阵地。
更重要的是,与朝鲜的贸易也有利于激活图们江三角洲,东北延边等地也将成为区域合作新的中心点,吸引来全球资本与产业。
当然,朝鲜如果选择开放口岸,机会当然多,但也要清醒的意识到,挑战也不小。
朝鲜政策的可变性大,开放进程必然是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开放,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以及连续性都需要时间的验证。
加上外部环境复杂,西方制裁的阴影依然存在,任何投资都需要认真评估风险。
在朝鲜,除了主要城市外,其余的城市和地区几乎都缺少最基本的商业环境,这意味着前提投入成本巨大,投资回报周期也一眼望不到头,这就需要审慎评估,结合成本计算可回收最大年限。
更重要的是,朝鲜常年封闭的条件下,思想方式与工作习惯和外界差别巨大,如何能快速融入社会环境,结合朝鲜的实际特点展开合作也都是一种考验。
所以,对于东北老铁来说,这并非是一个随时都能开张营业的市场,而是需要拥有一个长期主义眼光、充分的商业头脑以及本地化的运营策略和极强的抗风险能力。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同样也留给敢于承担风险的人,能承担多大的风险,就有可能收获更多的回报。
对东北老铁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窗口期,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历史机遇,中央已经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全面振兴,政策、资金和基础建设都将进一步加码。
这对东北来说是一次重要托底,大胆干、大胆闯,把握住这次机遇。
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朝鲜的变化或许只是暂时的试探,绝不可能做到全面开放。
从朝鲜目前的局势来说,做到全面开放也确实不现实,但至少可以肯定,朝鲜愿意尝试有限的开放、有限的发展经济。
而这又一次与历史重合,因为每一次的开放其实都是从试探开始的。
当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深圳、珠海搞试点开始,最后才在全国全面铺开。
那么,今天的朝鲜就算无法复制中国模式,但也可以通过借鉴这一成功案例,为朝鲜经济做出点成绩来。
所以,当下对东北来说,这是考验,也是机会,谁先行动,谁就能吃到第一口蛋糕。
历史的天平再次倒向东北,隔壁邻居的一场觉醒式战略转向让东北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这不是一次短跑,而是需要耐心、毅力和胆魄的马拉松。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丹东港口灯火通明,满载货物的列车驶向朝鲜内陆,中朝合作的工业园区里机器轰鸣,年轻人忙碌的工作。
延边、图们的夜市再次热闹起来,外国游客来体验边境文化,东北年轻人再也不需要外出打工,而是可以在家乡就业。
这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完全有可能的未来。
朝鲜的国庆大会已经隐隐约约透露出信号,接下来就看执行力度。
毫无疑问,如果朝鲜真能落实执行,东北将有望迎来一波巨大的商业机会。
真正的风口,可能就藏在拐点的后面,需要的,正是牢牢把握住。
机会在敲门,东北老铁,你,在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