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要谈,结果打得更凶了。近期,乌克兰对俄罗斯莫斯科地区发动了好几轮无人机袭击,那架势,简直是把战火直接烧到了家门口。这种“边打边谈”的戏码,背后的盘算可不简单。
冲突表面下,各方的真实意图正一步步浮现。从对核心设施的精准打击,到大规模兵力集结的暗流涌动,都预示着这场冲突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七月二十一日,乌克兰刚提议跟俄罗斯在土耳其坐下来谈谈,没过几天,莫斯科的几大机场就遭了殃。谢列梅捷沃、伏努科沃这些主要机场,直接瘫痪。
那一天,上千旅客滞留,航班全乱了套。俄罗斯方面承认,他们击落了一百一十七架无人机,其中三十架,直接坠毁在莫斯科市区。
这下莫斯科市民可炸了锅,恐慌情绪蔓延,超市里的东西都被抢购一空。城市运转,多少受到了影响。
其实这也不是头一回了。早在三月十一日,莫斯科地区就经历过一次类似的袭击。当时俄军击落了三百三十七架无人机,光莫斯科州境内就有九十一架。
那次袭击,让机场停运了四个小时,空中交通一度彻底瘫痪。莫斯科州列宁区和多莫杰多沃市,甚至还造成了一死五伤的人员伤亡。
多莫杰多沃站的铁路基础设施,也轻微受损。虽说损害不大,但足以敲响警钟。
乌军在战术上,显然是下了功夫。无人机从切尔尼戈夫、苏梅、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发射,通常是六到十二架一组,目的就是为了规避防空系统。
这些廉价的自杀式无人机,正在消耗俄罗斯昂贵的防空导弹。比如“铠甲-S1”这种先进的系统,据说对塑料材质的无人机识别率不高,拦截效果也就差了点。
有分析说,北约提供的情报,可能帮助这些无人机绕过了俄方的防空网。这让乌克兰的袭击效率高了不少。
乌克兰的算盘,是想把战争“日常化”,直接打到俄罗斯的纵深地带。消耗俄军,瘫痪后勤,制造恐慌,削弱经济潜力。
三月十三日,乌克兰无人机瞄准了梁赞、下诺夫哥罗德、列宁格勒州的炼油厂。梁赞的炼油厂因此起火,还伤了两人。
这些行动,都是为了削弱俄罗斯的油气收入,逼着他们回到谈判桌。泽连斯基七月二十一日的发言,说俄罗斯“不能再回避做出决定”,其实也是给国际社会看。
他既要对外表明俄罗斯“谈判诚意不足”,又要对内彰显乌克兰“战斗意志”,好继续争取西方国家的军援。
挨了打,哪有不还手的道理?七月二十一日,莫斯科刚遭遇无人机“饱和攻击”,俄罗斯马上就对乌克兰首都基辅进行了报复性打击。
俄方出手,动用了四百二十六架无人机和二十四枚高超音速导弹。基辅的军工设施在这次空袭中,几乎被摧毁殆尽。
这还不算完。俄罗斯似乎正在集结大军,准备发动一次夏季攻势。十六万俄军已经到位,据说还有三万朝鲜援军加入。
这庞大的兵力,可不是闹着玩的。外界猜测,如果俄军此次攻势顺利,乌克兰可能连第聂伯河左岸的土地都保不住。乌克兰现在的袭击,会不会是“最后的疯狂”?
除了战场上的直接对抗,外部援助也是这场冲突绕不开的话题。芬兰,这个曾经奉行中立的国家,如今彻底“入戏”了。
芬兰国防部长安蒂·哈卡宁宣布,他们将向乌克兰提供新一轮价值两亿欧元的军事援助。这已经是芬兰第二十八次援助乌克兰了,累计总额高达二十五亿欧元。
芬兰不仅给钱给物,还在技术共享上与乌克兰深化合作。二零二四年首次参与北约军演,二零二五年还要签署《芬乌国防合作谅解备忘录》。
芬兰国防部长说,这是为了帮助乌克兰自卫,维护独立生存权。但普京可不这么看,他之前就警告过芬兰,说他们已经“越过了红线”,俄方会重新评估《苏芬友好合作条约》。
除了这些国家层面的援助,冲突中还出现了一些“奇特”的面孔。最近,乌克兰军队里出现了墨西哥雇佣兵的身影。
他们被编入乌军第二十五空降旅,主要负责填补防御漏洞。乌克兰方面通过地下中介和社交媒体,在拉美地区广泛招募人员。
招募条件里,“无人机操作经验优先”尤其显眼。那些拉美贫困地区的年轻人,被每月两千美元的薪水所吸引,觉得这是个机会。
但事实远比他们想的残酷。这些雇佣兵大多是街头出身,缺乏正规军事训练,更不懂什么步坦协同。上了战场,在俄军的FAB-1500滑翔制导炸弹和“柳叶刀”无人机面前,他们伤亡惨重。
有三十名哥伦比亚雇佣兵,就曾在苏梅州被乌军遗弃,最终被俄军包围。更糟的是,根据国际法,雇佣兵不享有战俘待遇,被俘后可能面临死路一条。
墨西哥总统洛佩斯嘴上说墨西哥“不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但在雇佣兵招募这事上,明显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雇佣兵的出现,也从侧面印证了乌克兰兵源确实枯竭了。
边打边谈,这戏码还要演多久?当前俄乌双方都想通过激烈的军事行动,给自己争取谈判筹码,或者直接压垮对方。
再加上外部力量的持续介入,以及乌克兰兵力不足下的铤而走险,使得这场冲突陷入了一个危险的僵局。和平之路,依旧遥远且充满不确定性。
那些倒在战场上的墨西哥异乡人,不过是大国博弈的牺牲品罢了,他们的悲剧,也是这场冲突残酷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