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来自战火之地的记者,会在观看别国阅兵时突然泪流满面?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接近尾声。 当8万只和平鸽与气球飞向天空时,镜头捕捉到了中阿卫视伊拉克籍记者方浩明难以自持的一幕:前一秒还面带微笑的他,下一秒突然泣不成声。
他后来坦言:“我特别希望,中东也能实现和平,中东人也能过上中国人一样的生活。 ” 这句话出自一个童年曾两次遭遇战争的记者之口,显得格外沉重。
方浩明1998年出生于伊拉克巴格达,童年记忆充斥着爆炸声与警报声。 他曾亲眼目睹空袭后,母亲抱着弟弟在废墟里翻找家人照片的场景。 2011年,11岁的他随父母移居中国宁夏银川,从此在这片土地上学习、成长,从语言不通的留学生成长为一名驻华记者。
这位记者因2024年在外交部招待会上跳“科目三”而走红网络,但让他真正成为焦点事件的,是他在阅兵现场流下的热泪。 他在社交平台上写道:“这辈子值了家人们! ”并解释道:“我们出生在战争的国家,一直渴望和平,中国如今是在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
阅兵式上展示的军事力量令人震撼。 45个方(梯)队按作战任务编组,涵盖信息作战、联合打击、防空反导等模块。 受阅装备全部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包括首次亮相的六代战机、轰-20隐形轰炸机等尖端武器。
空中梯队同样引人注目。 陆、海、空军战机以强大阵容低空飞过天安门广场,多型新机首次受阅。 这些战机作为中国军队现役主战机型,是应对高端战争的新锐和重器。
当维和部队方队迈着整齐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时,方浩明的思绪被拉回了巴格达街头,那爆炸产生的冲击力、漫天的火光和人们的惊恐呼喊仿佛就在眼前。 而空中梯队拉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的绚烂彩烟时,他脑海中浮现的却是中东地区那些在废墟中无助寻找玩具的儿童画面。
这泪水不仅是一个人的情感宣泄,更成为了全球南方国家对安全焦虑的集体表达。 巴基斯坦《黎明报》指出,当美西方仍在“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中制造分裂时,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构建“非零和安全观”。
方浩明的相关动态发布后3小时内,便收获了超过200万的点赞,评论区涌现大量阿拉伯语留言:“中国用阅兵诠释和平,而非炫耀武力”、“我们的孩子需要这样的安全感”。
数据显示,上合组织覆盖地区近五年恐怖袭击事件下降了62%,中国与中亚国家联合反恐演习频次提升至每年4次。 就在阅兵前48小时,2025年上合组织天津峰会闭幕,26国领导人签署《天津宣言》,宣布成立四大安全中心应对“三股势力”,并承诺将区域反恐合作经费增加30%。
作为连续报道上合峰会7年的记者,方浩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两大事件的内在联系:上合框架下的安全合作是“平时治理”,阅兵仪式则是“战时威慑”,二者共同构成了维护和平的“双螺旋”。
九三阅兵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庄重纪念。 14年浴血奋战,3500多万军民伤亡,600多亿美元经济损失,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阅兵通过展示抗战老兵方队、历史影像资料和抗战主题元素,将这段苦难辉煌的历史具象化为可触摸的民族记忆。
国防专家杨华文指出:“阅兵是对民族记忆的坚守,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经历同样的伤痛。 ”
此次阅兵首次展示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等新型作战力量,与上合《数字经济安全合作纲要》形成呼应。 印度《经济时报》分析称,中国正将安全能力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其“硬实力”与“软治理”的结合,打破了传统安全观的零和悖论。
阿塞拜疆记者Emin Aliyev在天津峰会现场算过一笔账:过去两年,经阿塞拜疆转运至欧洲的中国货物增长500%,带动当地就业超10万人。 他在社交媒体写道:“当某些国家用制裁制造分裂时,中国用铁路连接世界。 ”
这种“发展型安全观”正在重塑全球南方国家的认知——安全不仅是防弹衣和防空洞,更是5G基站、跨境电商和职业教育。 方浩明拍摄的《伊拉克人在中国》系列,就记录了义乌商人教伊拉克客户用支付宝、深圳工程师帮巴格达修复电网的故事。
这些案例曾被王毅外长在记者会上引用:“方浩明的镜头证明,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正在创造新的可能。”
从战火纷飞的巴格达到繁华的北京,从语言不通的留学生到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媒体人,这位27岁的年轻人用14年时间,在中国完成了一场跨越文化、身份与使命的蜕变。 他现在的工作是“让阿拉伯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而不是西方媒体滤镜下的刻板印象”。
方浩明曾深入贵州苗寨体验牛瘪火锅,在武汉过早摊前研究热干面制作,用纪录片《酱油是什么》揭秘中国饮食哲学。 这些作品被阿拉伯语配音后,在22个国家电视台播出。 他制作的《非洲朋友眼中的中国游戏》等视频,单期播放量超65万次。
在阅兵现场,当仪仗方队、军事航天部队方队、网络空间部队方队、信息支援部队方队、联勤保障部队方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展示的是中国军队构建起以八一军旗为主体、军兵种军旗为补充的新时代人民军队军旗体系。
99B坦克、歼-35A战斗机、歼-15DH舰载机等“明星”装备登场,无人智能装备、反制无人机“铁三角”、网电作战力量等公开亮相。 新型巡航导弹、高超声速导弹、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等装备接受检阅。
有分析指出,受阅细节体现了中国军队对实战标准的坚持不懈。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军队深入推进实战化军事训练,持续掀起练兵备战热潮。 依托实战化演训,人民军队实现观念更新、训练创新、战法革新。
关于此次阅兵,外界普遍关注中国希望向国际社会传递何种信息。 有观点指出,国际社会不仅要看到中方展示的力量,更要看到这种力量用于何处。 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是唯一将走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大国。
中国承诺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搞军备竞赛,坚定做世界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 具体到军队层面,中国军队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人道主义救援等,为全球和平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
此次阅兵中闪亮登场的维和部队方队,正是中国蓝盔践行大国担当的有力体现,彰显解放军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 用实际行动履行庄严承诺,中国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展现大国担当。
方浩明的泪水早已超越了个体叙事范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这泪水背后,是一个从战火中走出的记者对和平最深切的渴望,也是对中国捍卫和平决心最真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