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政治干预后荷兰恢复安世芯片供应,控制权争议未解

荷兰政府于2025年11月7日宣布,中方已为安世半导体中国工厂恢复出口芯片提供便利,预计欧洲车企将在数日内重新收到关键车规级芯片。这一消息由荷兰经济大臣米基·卡雷曼斯公开确认,他使用了“欢迎”和“富有建设性”等罕见措辞,标志着此前因控制权争议引发的全球供应链危机出现缓和迹象。

安世半导体虽总部位于荷兰,但自2020年起由中国闻泰科技全资控股,其位于东莞的封测工厂承担全球约70%的车用功率芯片封装任务。这类芯片广泛应用于汽车的电源管理、电机控制等核心系统,虽属成熟制程,却因高度标准化而难以替代。此次中断直接冲击德国大众、Stellantis和日产等主流车企,部分生产线一度面临停摆。

危机始于10月下旬。安世荷兰总部以“中方未支付晶圆款项”为由,停止向中国工厂供应晶圆,并试图单方面接管工厂的财务与运营权。此举被中方视为滥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经营。由于封测环节集中在中国,而晶圆来自欧洲,这一“断供”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短缺。德国大众随即暂停高尔夫车型生产,日产警告库存仅能维持数天,美国白宫也表达担忧,称可能造成数十亿美元经济损失。

为何一家半导体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会演变为牵动多国政府的供应链危机?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汽车产业对“零库存”模式的深度依赖。过去几十年,车企为降低成本普遍采用JIT(准时制)生产,芯片库存往往只够维持几天。一旦上游出现波动,整个链条立即承压。而安世所产芯片虽技术不尖端,却是汽车运行的“必需品”,短期内无法找到完全匹配的替代品。

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地缘政治对跨国企业治理的侵蚀。荷兰政府援引1952年《商品供应法》这一冷战时期的法律工具,授权政府可在“国家安全”名义下干预外资企业运营。尽管安世并购案早已通过中荷两国审批,但该法赋予了事后干预的可能。这种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的做法,打破了投资者对契约稳定性的基本预期,也暴露了全球化供应链在政治风险面前的脆弱性。

面对危机,车企的应对方式各不相同。特斯拉在2021年芯片短缺时曾通过重写软件,使车辆兼容不同型号芯片,数周内开发出19种新配置,成功绕过瓶颈。丰田则凭借福岛地震后的经验,建立了完整的供应商地图,能在危机中快速切换替代来源。而此次受影响的欧洲车企,更多依赖外交途径——大众明确表示问题出在“政治决策”,解决需靠“贸易谈判”。

目前,安世中国工厂已恢复部分出货,晶圆装箱并优先报关,部分货物抵达上海港。荷兰方面也释放缓和信号,承认中方行动“富有建设性”。但核心争议仍未解决:荷方仍要求收回中国工厂的控制权,中方则坚持先撤回接管措施。双方已约定下周举行视频谈判,最终协议尚待达成。

这场危机给全球制造业敲响警钟。过去追求极致效率的供应链模式正在失效。企业不能再将“零库存”视为先进,而需在效率与韧性之间重新平衡。大众、宝马等车企已开始评估自建芯片产线的可行性,或与多家供应商签订备份协议。中国方面也在加速推进晶圆国产化,闻泰正与中芯国际合作,试图打通从设计到封测的全链条。

长远看,安世事件或将重塑跨国投资规则。以往并购尽调多关注财务与法律合规,如今“政治风险”必须纳入核心评估。中资企业在海外收购时,需警惕东道国是否存在可被激活的“沉睡法律”。未来,合资架构、本地化治理、国际仲裁机制可能成为规避风险的新常态。

这场风波也揭示了一个现实:在全球化深度交织的今天,任何试图单方面切断供应链的行为,最终都会反噬自身。荷兰政府最初的强硬姿态,换来的不仅是汽车业的抗议,还有国际社会对投资环境稳定性的质疑。最终的转圜,不是因为某一方获胜,而是双方在共同利益面前选择了理性妥协。

芯片重新流动,但裂痕仍在。未来的半导体竞争,不仅是技术与产能的比拼,更是规则、法律与供应链主导权的博弈。而这一次,世界看得更清楚了。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