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日本横须贺美军基地的航母甲板上,美国总统特朗普面对数千名美军士兵抛出一个问题:“蒸汽弹射和电磁弹射哪个更好? ”现场短暂的寂静后,当他提到“蒸汽”一词时,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 这一幕发生在“乔治·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上,特朗普随即宣布将签署行政令,要求美国未来航母放弃问题频发的电磁弹射系统,改回传统的蒸汽弹射器。 他调侃道:“蒸汽弹射用锤子和喷灯就能修好,而电磁弹射坏了得去麻省理工学院找最聪明的人维修。 ”
这一决定背后是“福特”号航母长达八年的技术困境。 这艘耗资130亿美元的超级航母自2017年服役以来,电磁弹射系统故障不断。 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的报告显示,其电磁弹射器平均无故障周期远低于4166次的设计指标,实际运行中每200多次弹射就会出现故障,修复时间长达1到3天。 更尴尬的是,这艘本应代表美国海军未来的航母,至今无法弹射最先进的F-35C隐身战斗机。
#热点观察家#技术路线的分歧
电磁弹射与蒸汽弹射的较量本质是两种技术哲学的冲突。 蒸汽弹射器已可靠运行50年,结构简单、维修便捷,但体积庞大、效率有限。 而电磁弹射作为新一代技术,能精准调节弹射力,支持从无人机到重型战机的多种机型,理论上能将舰载机日出动量从120架次提升至270架次。 然而,“福特”号采用的交流电磁弹射系统始终被稳定性问题困扰。 2020年6月,其动力单元故障导致飞行任务缩减;2025年的测试中,弹药升降机仍有部分无法正常工作。
与此同时,中国福建舰在电磁弹射领域取得突破。 2025年9月,福建舰成功完成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的电磁弹射测试,成为全球首个实现三型舰载机电磁弹射与回收的航母。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舰采用马伟明院士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系统,相比美国“福特”号的交流系统,在功率密度和响应速度上更具优势。 美国媒体承认,这使中国在航母弹射技术上实现反超。
重回蒸汽时代可行性存疑
特朗普的提议面临技术层面的严峻挑战。 为“尼米兹”级航母生产蒸汽弹射器的公司早已破产,相关生产线和熟练技术工人已消失十余年。 更关键的是,“福特”级航母的整体设计——从动力系统到甲板布局——完全围绕电磁弹射定制。 若强行改装蒸汽弹射,相当于重新设计一艘航母,成本和时间难以估量。 军事专家指出,即便改装成功,“福特”级的性能也将大幅缩水,相比“尼米兹”级再无优势。
美国海军高层对特朗普的行政令明确反对。 这种军民领导层在技术路线上的分歧,折射出美国军工体系的深层矛盾:电磁弹射项目耗资超过9亿美元却收效甚微,核心企业供应链断裂,项目管理机制失灵。 五角大楼测试报告显示,“福特”号的雷达、武器升降系统等关键设备均存在缺陷,导致航母资格认证演习中舰载机出动架次不达标。
地缘竞争下的技术焦虑
特朗普此次表态并非突发奇想。 早在2017年,他就称电磁弹射系统“一无是处”;2019年访日时,又斥其为“疯狂的电气系统”。 这种持续不满与福建舰的快速进展形成对比。 福建舰作为全球首艘常规动力电磁弹射航母,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2024年5月首次海试后,仅用一年余便完成三型舰载机起降测试。 而“福特”号服役7年后仍未能形成有效战斗力。
技术代差的压力成为美国决策的潜在因素。 分析指出,若美国真退回蒸汽弹射,与中国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相比将出现两代差距。 这不仅关乎装备性能,更牵动战略平衡。 福建舰的空警-600预警机可拓展航母编队探测范围,歼-35隐身战机支持“满油隐身构型”起飞,使作战半径覆盖西太平洋第二岛链。 这些能力正是“福特”号至今未能实现的目标。
航母弹射技术的选择,已成为衡量国家创新体系的标尺。 一方受制于原有技术路径的依赖,另一方轻装上阵敢于突破。 特朗普的“蒸汽回归令”看似是对技术可靠性的追求,实则是美国海军站在技术十字路口的无奈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