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晚上,傅作义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第二天一早阎锡山就要公开说自己是太原的守城大将了,这样一来,他就跟太原城紧紧拴在一块儿了。
傅作义心里明白,太原迟早会失守,现在就看他能撑多长时间了。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这一路的军旅生活。
傅作义是从最底层慢慢干起,最后变成了高级军官。保定军校毕业后,他先从排长干起,因为训练士兵成绩特别好,所以被军里的老前辈张培梅和谢濂一直提拔。就这样,傅作义只用了7年时间,就升为了上校团长。
1925年11月,傅作义首次上了战场。那时候,建国军头儿樊钟秀和国民军第2军第10师的指挥官李云龙打算一块儿打山西。傅作义用了个大转弯战术,偷袭了樊钟秀的指挥中心,一下子就让大家记住了他。过了半年,他带的第8团在天镇厉害了一回,把国民联军第1军的卫队旅和第5军的第2旅一块打退了。这是他头一回守城,硬是挺了近三个月,直到援军来帮忙。傅作义就用一个团的兵力,打退了三倍于他的敌人,这让晋军有了防守高手的名声,也让阎锡山的势力延伸到了“绥远特别区”。因为这次立功,他被升为了第4旅的少将旅长。那时候,他才31岁呢。
傅作义一战成名,那就是涿州保卫战。在那场长达三个月的硬仗里,他作为第4师师长,带着7000多士兵,硬是与5万多奉军抗衡。奉军又是步兵冲锋,又是炮兵开炮,还用工兵爆破,甚至出动战车掩护,一共猛攻了7次,但都被傅作义给顶住了。这一仗,让奉军的少帅张学良对傅作义另眼相看,也让傅作义在晋绥军里站稳了脚跟。
1928年1月12日,涿州城里没了子弹和粮食,傅作义为了不让老百姓遭殃,咬牙决定背着叛徒的黑锅,带着剩下的3000多兄弟向奉军投降。张学良大度得很,没找傅作义的麻烦,还想让他当第13军的头儿。可傅作义心里有数,没答应,结果被软禁在了保定。不过,到了4月,傅作义瞅准机会逃了出来,又回到了晋绥军。阎锡山高兴坏了,大摆宴席欢迎他,还让他当上了天津警备司令和第5军团的老大,成了上将。一到天津,傅作义就招兵买马,把原来的第4师的老部下召集起来,慢慢拉起了一支队伍,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第35军的班底。
傅作义回想起了1933年在长城抗战时,他和日军的首次碰撞。那是在5月23日和24日这两天,地点在怀柔。他带着一个师的兵力,跟日军第8师团的一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干了一仗。这次战斗,他的士兵们头一回见识到了日军炮火的凶猛。不少战士连日军的面都没见着,就被猛烈的炮火给炸没了。怀柔这一仗,傅作义那边说有367人牺牲,484人受伤,打死日军346人,打伤600多人。但日军那边说,他们只死了6人,伤了56人。 《大公报》当时报道说:“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的武器,傅部牺牲巨大;肉搏了上千次,让敌人没了优势;战场上的鲜血,证明了战士们的牺牲重于泰山。”但真相到底咋样,也只有傅作义的士兵们心里清楚——他们跟日本人交过手,知道对付日军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傅作义心里清楚日军的战斗力咋样,他自信手下部队打伪蒙军那是小菜一碟,1936年绥东那场大胜就是明证。百灵庙和大庙那两场仗,傅作义只牺牲了400多人,就把伪蒙军打得落花流水,还带动了不少“大汉义军”反水,让敌人吃了大亏,“傅家军”的名号一下就在全国传开了。不过要是跟日军正面交锋,不论是士兵的本事还是手里的家伙什儿,都差了一大截。
抗战一打响,傅作义就再三叮嘱手下的部队长,跟日军陆空一起上的战斗中,千万别掉以轻心。可实战里头,绥远的军队就是没法完全跟上日军的打法,特别是傅作义费了好大劲训练的国民兵,伤亡特别大。就连他最器重的手下,绥远省国民兵绥东分区的少将司令张成义,也在丰镇保卫战里牺牲了。用这样一支被打残的队伍来守太原,不管阎锡山加多少人马,给多少保证,战局还是没法扭转。
傅作义心里琢磨,这究竟能撑多长时间呢?他不由自主地拿涿州和太原做了对比。
涿州跟太原比起来,那可小多了,毕竟太原是大省会,涿州只是个小县城。说到涿州进攻的这方,是奉军的5万多精兵强将,装备也是当时军阀部队里的顶尖水平。不过,他们跟日军的打法可大不一样。奉军一开始小看了敌人,进攻时分批分散,没有明确的主攻方向,这让守军多了不少准备时间。等奉军发现守军难对付,调来重炮和战车增援时,仗都已经打了快一半了。
那时候,奉军的炮兵火力挺猛的,比日军一个师团的炮兵还要强。但奉军的炮兵有点迷信,就是不肯打掉晋军炮兵用来观测的两座佛塔,结果晋军炮兵看得清清楚楚,火力全开,把奉军的步兵冲锋给压住了。再说奉军那些掩护步兵进攻的战车,质量真是差劲,有的居然被鸟枪从观察孔里给打报废了。后来才知道,这些战车都是法国那边淘汰下来的次品。奉军攻涿州攻了好久都没攻下来,就想挖地道炸城墙,结果被守军发现了,给破坏了。时间一长,奉军的士兵们都没啥斗志了,连长官们也开始偷懒不使劲了。再看看晋军,就算子弹打光了,援军也没来,还是团结一心,死命抵抗。这样一来,傅作义守涿州就轻松多了。
那日军可不一样,他们才不会像奉军那样手下留情。1933年长城抗战那会儿,中国军队就领教过日军火力的厉害,特别是他们进攻时爱用小队伍绕到侧面偷袭,一找到防线漏洞就猛往后面冲,战术多变得很,根本不是只会死守阵地的中国军队能比的。到了1937年抗战全面打响,傅作义的队伍在沙河、忻口、集宁、旗下营这些地方跟日军干了几仗,虽说这些战士大多跟日军打过交道,但在这几场战斗中,还是让日军给耍得团团转,吃了大亏。
咱们来瞅瞅,中日两国军队的火力到底有啥不一样?先看看他们的军队是怎么组织的吧。
说起来,那时候中国军队的师级单位和日本的师团级单位在结构上挺像的,特别是步兵部分。咱们中国的师下面有两个旅,每个旅再分四个团;日本那边呢,师团下面也是两个旅团,每个旅团再分四个联队。再往下说,咱们中国的团里有三个营,每个营有四个连(其中一个专门配备机关枪),每个连再分三个排。日本那边也一样,联队下面有三个大队,大队里有四个中队(其中一个中队专门用机关枪),中队再往下就是三个小队了。
从数字上看,中国军队的步兵队伍似乎只比日本军队少了一个小队(中队),但要是仔细瞧瞧,差别可大了。咱们这边装备最好的团,也就配了一个迫击炮小队;而日本那边,用驮马的师团下面的步兵大队,不仅有山炮小队,还有野炮小队;用挽马的师团下面的步兵大队呢,有山炮小队和一个速射炮小队,每个步兵大队还都另外配了一个步兵炮分队。
说到机关枪,咱们中国军队的营里有个机关枪连,装的是重机关枪,可步兵连就不一定了,有的步兵连连轻机关枪都没有,跟步枪连没啥两样。但日军那边不一样,他们的机关枪中队有重机关枪,步兵中队也有轻机关枪,这些都是标配,而且日军的步兵分队(就像咱们的班)都能配上轻机关枪。
师团下面的直属部队,编制上的差别可就大不一样了。
中国军队的师级直属队伍,一般理论上会有一个特务连、一个骑兵连、一个炮兵营、一个工兵营、一个通信兵营,还有一个辎重兵营,全师人数大概是11423人(如果是用野炮和挽马的师)或者11579人(如果是用山炮和驮马的师)。但这只是理论上的配置,真正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只有那些经过调整或整顿的师。大部分的师级部队都达不到这个人数,特别是那些非正规军。
晋绥军,也是地方部队的一种,而且在阎锡山一手遮天的时候,他们的部队组织和南京中央的军队大不相同。就拿师来说吧,南京那边规定的师里有两个旅,每个旅四个团,还有一些直属部队。但晋绥军的师却是三个旅,每个旅两个团,总共六个团,直属部队也不一样,有的师还多出两个补充团。阎锡山这么做,南京那边当然不高兴,军政部多次跟他“商量”,最后阎锡山在1936年终于开始“改动”各师的编制,好让它们跟“南京的规定”对上号。
阎锡山看上去像是答应了,但在给各师“动手术”时偷偷搞了小动作。他把师里的步兵从三旅六团改成了两旅四团,这相当于要砍掉快三分之一的步兵,对阎锡山来说,这简直就是要他的命,怎么可能愿意呢?所以,在实际动手时,阎锡山偷偷留下了多余的一个旅,换个说法,又另外组建了些独立旅。结果,阎锡山的队伍不但没少,反而多出了一大堆独立旅。而且,阎锡山把火炮都收拢起来(组成了十个直接听他指挥的炮兵团),这样一来,晋绥军其他师的火炮就几乎没了。
阎锡山一番折腾后,晋绥军的各个部队编制变得五花八门。第66师就两个团,第68师呢,一个旅下面还管着三个团,而第69师更夸张,就剩个师部光杆司令,下面连兵都没有。这种奇葩编制,也就阎锡山能搞出来,全国独一份。不过,这期间倒是冒出了不少三个团组成的独立旅,算是晋绥军整编后的新力量。
1936年那会儿,第35军名义上管着第72师和第73师,这两个师都分成三个旅,每个旅再分六个团。不过第72师老待在山西,傅作义根本指挥不动。所以阎锡山想动动手脚,主要就盯上了第73师。经过他这么一番折腾,第73师的牌子被晋绥军事整理委员会给摘了,重新组建了队伍。原来三个旅里头,裁掉了一个,剩下的两个旅多分了点团过去。这么一来,表面上看第35军还是管着六个团,但实际上师部和旅部都各少了一个,就是把师和旅直属的部队给裁了。傅作义心里头有气也没辙,只能憋着劲儿发展绥远省的国民兵,这也算是他另一种保存实力的法子。
改编后的晋绥军,大部分师的人马大概都在一万四千人左右。不过傅作义的第35军,总共才两万来人,名义上是个军,但兵力连一个半师都凑不齐,炮兵更是严重不足。
咱们聊聊日军的师团是怎么组成的。日军师团有两种,一种是经常有的那种,另一种是特别设置的。刚开始打仗那会儿,在山西跟咱们打的多是那种经常有的师团。这种师团里头有两个旅团,四个联队,师团自己还管着一个炮兵联队、一个骑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辎重兵联队,还有其他像通信、卫生这样的小分队。通常啊,这种经常有的师团人数大约是28500人(如果用驮马的话)或者25000人(如果用挽马的话)。
聊完了编制,咱们接着聊聊中日军队的武器装备吧。晋绥军跟很多其他地方的军队不一样,它有自己的兵工厂,啥都能造,小手枪、步枪、机枪,还有大炮,像山炮、野战炮、榴弹炮这些,太原的兵工厂全能搞定。所以,太原兵工厂跟汉阳的、沈阳的兵工厂一起,被叫做民国的三大兵工厂。
太原兵工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7年那会儿,叫山西机器局。那时候,山西的阎锡山督军被邀请到北京陆军部看国产武器的试射比赛。一看之下,他觉得汉阳兵工厂造的武器真不错,心里就琢磨着,咱也得搞个兵工厂,让咱的部队能自己造武器,不靠别人。
阎锡山大力支持下,山西机器局经过山西陆军修械所和军人工艺实习厂两个阶段的变迁,最终在1927年1月转型成了太原兵工厂。这时候的太原兵工厂没有专门的厂长,而是分了工务、核计、检验、稽查四个部门,实际上是由工务处处长张书田来管理。在张书田的带领下,到了1930年,太原兵工厂已经可以自己制造火炮、炮弹、步枪、冲锋枪、机关枪、炸弹和子弹等武器。它最忙的时候,一个月能造出35门火炮、100门迫击炮、3000支步枪、15挺机枪、900支冲锋枪、15000发火炮弹、9000发迫击炮弹,还有420万发子弹。
中原大战平息后,太原的兵工厂停了工,进行了重组,到了1931年4月,它就变成了太原修械所。阎锡山再次回到太原掌权,他决定重建兵工厂。但为了避免南京那边起疑心,他就以修械所为基础,扩建了两个新厂,一个叫壬申制造厂,一个叫壬申化学厂。后来,他又把这两个生产枪炮子弹的厂划给了西北实业公司,改名叫西北制造厂,并让张书田当总管,这样从名义上看,兵工厂就像是民办企业了。四年过去,西北制造厂下面有了18个小厂,比如专门做弹药的1号厂、造山炮的3号厂、造野重炮的4号厂等等,一直到炼钢的18号厂。这其中的14个小厂,主要负责给晋绥军提供武器装备。
在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前,西北制造厂给晋绥军准备的武器有:65式步枪、65式轻机枪、带水冷套的重机枪、冲锋枪、木把儿手榴弹,还有75毫米和82毫米的迫击炮、17式手枪、12式和17式(老型号是13式)的75毫米山炮,以及18式的88毫米野战炮。当然啦,这些武器要用的子弹炮弹也都备齐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7式75毫米山炮是晋绥军炮兵手里的主要大炮。
说说晋造的迫击炮,这里得特别提两种咱们自己造的特色武器。一个是零线子母弹,这弹里头装了二百多颗小铅弹。炮弹一打出去,飞出三十米就炸了,炸开的范围有三十米宽、三十米长,杀伤范围特别大。怀柔打仗那会儿,傅作义的部队就用这种弹药,挡住了日军步兵的猛冲。
还有种特别的枪叫晋造冲锋枪,是阎锡山在1927年1月让太原兵工厂照着美国的汤姆森冲锋枪做的改进版。这晋造冲锋枪的管子有395mm长,快赶上普通冲锋枪管子长度的两倍了,这样一来,冲锋枪的火力就更猛,射程也更远了。
晋绥军开始大量生产冲锋枪后,阎锡山下令每个班至少得配上4把,每个连还得成立一个冲锋枪小组,好让步兵近战时火力更猛。这种大规模装备,在当时全球军队里可是独一份。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晋绥军的步兵打仗时,常常靠着一阵阵冲锋枪猛射和手榴弹轰炸,就把敌人给打退了。
不过,晋绥军用的那款冲锋枪问题不小。因为做得不够精细,它老是卡壳,打着打着射程就变短了,有时甚至子弹刚出枪口就掉地上了。还有,这枪得用专门的11.25mm子弹。要是子弹不够,枪就成了摆设。但话说回来,要是打短仗,它那近战火力猛的特点,还是让晋绥军很倚重。
上面提到的装备里头,第35军没有山炮和野炮,这是因为晋绥整理委员会给第35军定的新规矩里,没让傅作义有成立炮兵团或者炮兵营的权力。
再看看日军那边,他们主要用步枪、轻重机枪,还有迫击炮和掷弹筒来攻打。这么一看,日军和晋绥军打的时候,好像有点吃亏。不过呢,日军的师团里火炮特别多。步兵往前冲的时候,他们不仅有自己联队的炮兵帮忙,还能得到师团炮兵联队和独立炮兵部队的火力支援。再加上掌握制空权的陆军航空兵,晋绥军的士兵经常还没看到日军步兵冲过来,就已经伤亡很大了。
对比之后发现,中国军队得用一个整军的兵力,人数上才能和日本军队的一个师团相当。但要是看火力装备,那中国军队恐怕得集结一个集团军,甚至更多,才能匹敌。忻口会战就是个例子,显示了中日军队的差距。日本军队只用了1个师团、2个混成旅团和1个支队(联队级别的),而中国军队呢,出动了4个集团军、10个军、24个师、9个独立旅,人数上占了大便宜,结果也只是打了个平手。所以日军打中国军队阵地时,都是先狂轰滥炸一番,再用坦克掩护步兵往前冲,这种打法通常都能很快取胜。不过,要是真有部队能挡住日军这一招,那绝对是顶尖中的顶尖部队了。
阎锡山为了让傅作义能守住太原,把第73师和第101师都交给了他指挥,还说要再给他派些部队来。可这两个师之前打仗时伤亡很重,傅作义不知道他们现在还能打多狠。听说阎锡山可能还要派几个炮兵团来帮忙,这让傅作义挺高兴的,因为他手下炮兵太少了。要是光靠步兵守太原,日军的大炮和飞机一轰炸,那就太被动了,恐怕连一天都守不住。但要是炮兵团能来,或许还能多撑一会儿。不过炮兵团的事还没确定,傅作义现在只能先管好自己手头的兵力了。
说起来也怪,抗战全面打响后,第35军就被拆分开来用了。打了两个多月仗,阎锡山决定让绥远的军队都撤回太原,这样一来,傅作义终于有机会指挥自己的部队了。不过,第35军的主力在山西拼了俩月后,伤亡不轻,第211旅和第218旅都只能缩成一个小战斗团。本来呢,袁庆曾这个绥远省国民兵司令还带着一队人,傅作义想着他们回太原后能给第35军加把劲儿。但奇怪的是,袁庆曾带着队伍到了太原城北的兵工厂后,就是不肯露面,只派了个集宁县的县长周钧来汇报情况。周钧是个文官,对军队的事一窍不通,傅作义问啥他都说不上来。
傅作义心里有点犯嘀咕,袁庆曾可是跟自己并肩作战十多年的老兄弟,还在涿州一起经历过生死。他对袁庆曾的性格和能力都很了解,这家伙迟迟不露面,八成是没能把驻绥的部队带过来。要是真这样,那他最信赖的第35军在太原保卫战里还能撑多久呢?
傅作义心里有点发慌。不管咋样,得赶紧把袁庆曾给找出来,35军撤回太原前这事儿必须办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