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篮在亚洲杯半决赛81比90输给日本队,这个比分让不少球迷心里咯噔一下。其实仔细想想,这场球输得并不冤——日本队全场三分球32投14中,命中率高达43.8%,这种手感来了确实挡不住。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失利暴露出中国女篮正处在青黄不接的转型期。
眼下这支队伍确实遇到瓶颈。主力球员平均年龄超过28岁,体能和状态的下滑肉眼可见。去年巴黎奥运会小组赛三战全败,当时就有人开玩笑说"女篮也开始男足化",虽是戏言,却也点出人才断档的严峻现实。不过U19世青赛上,咱们的年轻队员被欧美球队打得找不着北,说明问题比想象中更棘手。
说到换教练这事,就像给拖拉机换法拉利发动机,硬件跟不上光升级软件没用。现有这批球员的技术特点已经定型,指望新教练点石成金不现实。场上队员确实拼尽全力,奈何对手的战术执行和临场应变更胜一筹。与其纠结谁该背锅,不如想想怎么把WCBA这个"训练基地"搞活。
现在的联赛简直像过家家,强队打弱队动辄赢五六十分。某支豪门球队的主力场均上场不到25分钟,这种强度连热身都算不上。赛季长度更是短得可怜,还没等球员找到状态就草草收场。反观日本联赛,光是常规赛就有30轮,每场都是刺刀见红的较量。他们的球员在联赛里练就的投射能力,这次可让我们吃尽苦头。
年轻球员倒是带来些惊喜。杨舒予在亚洲系列赛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敢打敢拼的作风颇有当年苗立杰的影子。但这样的好苗子毕竟太少,基层选材面窄得像胡同里的晾衣绳。某省青年队教练私下吐槽,现在愿意送女儿练篮球的家长,比大熊猫还稀有。
学习别人长处这事得抓紧办。日本队的三分战术像精确制导导弹,澳大利亚的防守如同移动长城,美国队的攻防转换快得像高铁。咱们的教练组该组团去取经,别总关起门来研究祖传秘籍。当年姚明在NBA练出的篮下脚步,现在女篮姑娘们也该去欧洲联赛开开眼界。
有件事特别有意思。输球后网上冒出各种"专家",有的说要恢复体工大队模式,有的主张全盘学习美国。要我说,与其在键盘上挥斥方遒,不如先去基层看看那些漏雨的篮球馆。北京某中学的体育老师说得实在:"先把篮筐后面的防护垫配齐,别让孩子抢篮板时撞得满身淤青。"
转型期的阵痛在所难免,但千万别病急乱投医。十年前男篮就是前车之鉴,今天学欧洲明天仿美国,结果把自己的特点都丢光了。女篮现在需要的是沉住气,像老匠人琢玉那样,一凿一凿打磨基本功。毕竟篮球场上最朴素的真理永远适用:把球投进篮筐,防住对手进攻。
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但好在方向还算明确。先把联赛整得像回事,让球员每周都能打上真刀真枪的比赛;再把青训体系理顺,别让好苗子埋没在 paperwork 里;最后打开国门走出去请进来,该学的技术一样别落下。至于东京奥运会的失利,就当是成长路上的一剂苦口良药。
篮球终究是比谁把球投得更准的游戏,其他都是虚的。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