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问津的广告牌,一夜之间从美墨高速公路消失。据说,光是安大略省扔进去的那7500万美元,如今成了风中残烛。加拿大的脸面、面子、骨气,逐条退出了美国人的视线。一个连广告吐槽都拿不起的国度,还能在谈判桌上吵出什么来?
里根在1987年嘶吼,“贸易战没有赢家。”加拿大把原声音又切又剪,做成反关税广告,本想扎特朗普心口。他倒好,直接翻脸,发推骂假广告,顺手宣判所有贸易谈判休克。“伪造的假广告,意在干涉美国司法!”这指控,跟逛超市随手拿货一样轻松。然后,空气都凉了。
加拿大75%的出口——说白了,绝大多数家底——系在美国裤腰带上。阿尔伯塔把80%的原油源源送到南方换钱;36个美帝州年终报表上亮眼的“最大买家”也是加拿大。两国每天合计27亿美元的商品像赶集一样移动着。全球难得一见的亲密经济体,因为几个广告牌和一句总统喊话,搞得四脚朝天。原本该稳如老牛的关系,活生生演成了玻璃杯碰铁锤。
毫不意外,特朗普的谈判秘籍还是那套:让你看见对面桌子上的斧头。推进就谈,退缩就砸。数字服务税刚一推,电话线就挂断。同时,他嘲讽加拿大“干脆变成美国51州算了”。真是,退一步,被踩到脚后跟;再发点牢骚,就要被关进小黑屋。谈判,不谈也罢。
加拿大的处境像隔夜的咖啡,味道苦涩且难以下咽。广告撤了,是为了“以退为进”,还是怕惹祸上身?毕竟,特朗普吃软不吃硬。你要真敢再顶一嘴,他保不齐明天提高关税,让阿尔伯塔的油田老板们直接破产。加拿大只好收起小算盘,把“诚意”字样写进撤广告声明。现如今,美国经济气温也在往下走,美方其实也不能真把加国一脚踹翻。可是特朗普的话,哪天兑现,谁也不敢说。
数字翻来覆去地堆着:一年出口占比、三十六州经济账本、每天二十七亿美金,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扎心。有时候看美国和加拿大这个关系,真像一个只能靠大房东生活的小房客。上世纪那些“伙伴、平等、自由贸易”标语,转眼间成了商场打折季的旧横幅,只能挂成遮羞布。
想当年,NAFTA签协定的时候,加拿大没少摆派头。现在连高速路上的广告都删得干干净净,这种由表及里的服软,多少有点让人替他们脸红。谈判桌还没坐热,椅子差点都被搬走了。
舆论场外的人在看,里面的主角早就演到了尴尬滑稽的地步。美国偏要挑加拿大广告的刺,说你篡改里根原话。事实上,政治广告哪有中立?不过是对着选民和对手表演罢了。但如果连这种象征性还手都要被拿来要挟加码,那是“自由贸易”的生动讽刺。
谁都知道,这广告撤的不是一组标语,也不是未来的关税谈判机会。加拿大撤的是最后一点自尊,也是现实逼得走投无路的糟糕注脚。没有谁愿意当“小透明”,可被美国“极限施压”勒住脖子,先撤的是广告,后撤的可能就是岗位和出口额。
等着吧,下一轮谈判会不会重启,没人敢打包票。只剩旧闻里反复咀嚼的27亿、75%、36州——数据链条上颗颗焊死的焦虑。北美的夏天又热又闷,等风来也难等得清亮。
也许他们自己都忘了,这片大陆从来不是靠广告谈成协议。事实的分量,总是敌不过权力的威压与现实的重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