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中的“萝卜岗”现象,无疑是现代社会公平竞争原则的毒瘤。2025年10月21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招商服务中心的一纸招聘公告,以其匪夷所思的条件设置——专科生专业不限,本科及硕士却专业受限——瞬间引爆舆论,将这一陈年痼疾再次推上风口浪尖。这不仅仅是一次招聘的乌龙,更是对公共部门公信力的一次无情嘲讽。
“萝卜岗”的本质,是权力在暗箱操作下对规则的公然践踏,是将公共资源私有化的丑陋表演。它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经济学原理,而是赤裸裸的“因人设岗”,为特定关系户量身定制的“私人定制”服务。新蔡县的这出戏码,其荒谬之处在于,它颠覆了常识:难道高学历人才的专业背景反而成了负担?这逻辑上的自相矛盾,简直是把公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当新蔡县招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轻描淡写地回应“领导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时,这句敷衍之词非但未能平息众怒,反而像火上浇油,进一步坐实了公众对“暗箱操作”的猜测。直到10月27日,新蔡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才姗姗来迟地发布致歉声明,并调整了招聘条件,将学历专业统一放宽,同时责成纪委监委介入调查。这番操作,与其说是亡羊补牢,不如说是舆论倒逼下的无奈之举,一场典型的“打地鼠”游戏。
“萝卜岗”绝非新蔡县的独家发明,它像一种顽固的病毒,在各地事业单位招聘中周期性爆发。远的不说,近几年就有不少“精彩”案例:内蒙古包头市委讲师团曾两次被质疑设置“萝卜岗”,最终调查证实确有“因人设岗”之嫌,相关负责人被免职,招考结果作废,可谓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的经典范例。湖北省农科院更是上演了一出“处长亲戚笔试倒数第二却入围”的荒诞剧,赤裸裸地揭示了“关系”如何凌驾于“规则”之上。这些案例与新蔡县事件如出一辙,无不暴露出招聘条件的随意性、内部决策的非透明化以及外部监督的滞后性。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令人沮丧的图景:在一些地方,事业单位招聘的“实际工作需要”成了可以随意解释的“橡皮条款”,而“领导说了算”则取代了制度程序,为“因人设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这种招聘不公的负面影响是灾难性的。它不仅直接扼杀了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凭借真才实学改变命运的机会,更在无形中摧毁了社会对公平正义的信仰。当“关系”成为比能力更重要的“硬通货”,谁还会相信“努力就有回报”?更令人发指的是,这种不公甚至催生了黑色产业链。重庆市丰都县曾查处一起跨省公职招考作弊案,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协助数十名考生舞弊入职事业单位,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万元,最终多名在编人员被清退,主犯获刑五年。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和案例,清晰地量化了“萝卜岗”和舞弊行为对公平招聘的破坏力,它们不仅仅是程序瑕疵,更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严重侵蚀。
要彻底铲除“萝卜岗”这颗毒瘤,绝不能止步于“打地鼠”式的被动整改。我们需要的,是一场从根源上重塑信任的制度革命。首先,必须将招聘信息公开透明化,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制定依据等所有细节都应阳光化,接受全社会监督,让“实际工作需要”不再是模糊的挡箭牌。其次,建立健全招聘条件的科学论证机制,引入独立的第三方专家评审,确保条件设置的合理性和非指向性,杜绝“一言堂”的权力任性。更关键的是,上级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强化对招聘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建立招聘条件备案与抽查复核机制,对任何涉嫌不合理或指向性的岗位,拥有“一票否决”的权力,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让权力真正被关进制度的笼子。推动事业单位公开岗位说明,细化岗位需求,是压缩“因人设岗”操作空间的关键一步。
新蔡县的致歉和调整,固然是舆论监督的胜利,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事业单位招聘体系的深层弊病。我们不能满足于个案的纠正,而应以此为契机,推动更深层次的制度改革。未来,事业单位招聘制度必须坚定不移地强调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完善法规、强化监督、细化标准,构建一个真正科学、透明、高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只有当规则在阳光下运行,当所有求职者都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我们才能真正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否则,每一次“萝卜岗”的出现,都将是对社会信任的一次沉重打击,最终腐蚀的是整个社会的肌体。毕竟,一个连招聘都无法做到公平的社会,又如何奢谈真正的进步与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