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煤矸石项目遇政策变动,新能源指标落空,企业投资受影响

天刚蒙蒙亮,工地围挡后传来柴油机的低沉轰鸣。地面已被清理到可以反光,几台三一挖掘机正抓着最后一铲泥,工人们站在煤矸石堆旁边,比划着新厂区的边界。标牌显眼:年处理100万吨煤矸石资源化利用项目。现场主角不是矿工,而是一群背着卷尺和合同本的人,他们的神情,比煤矸石还要黯淡。

如果你是这家企业的负责人,面对六亿的投资、两千多万实打实的钱已砸进土里,又忽然得知核心新能源指标“无法兑现”,你会怎么做——继续赌、放弃,还是等一个更玄乎的政策回转?这不是资本家在推算数字,而是有人在为一纸承诺和一摊烂账打提前量。

故事从一份有着“保障性风电或光伏400兆瓦”承诺的合同开始。招商推介会上,地方官员比应试生还熟悉“绿色循环经济”几个字。名词用得很美,讲的是煤矸石这样的大宗固废怎么通过科技转化,变成高岭土、建材、洁净煤,“吃废出资源”。建设期六亿,预计年产值十来亿,320个就业岗位,年利税3个亿。大家把画饼烧成了施工招牌,现场还贴着实验桩,企业拿到土地凭证、缴清出让金,“三通一平”一气呵成。你要什么配套,地方说:积极争取新能源指标——400兆瓦风电、光伏,用不了发电也能给项目贴个“绿色”标签。

企业没有迟疑,设计招标、实验桩,连标牌都挂了。合同本就摆在桌上,字还没冷:地方会积极申报给你最核心的新能源配套。4月末,与中核汇海签了新能源开发的框架协议。5月出补充条款,材料包销协同到位。朔州市政府将项目列入全市重点工程。上半年一切都像剧本,唯一缺的就是领导小组“喝彩合照”。

黑色幽默在这里出现。到2025年6月,项目推进得正顺,突然华能集团的百万千瓦煤电项目通过审议,指标都向那边倾斜。开发区管委会发来函,“合同承诺无法兑现”,实际上等于对企业说:你投的钱,就当交学费了。400兆瓦风电和光伏指标,好像摆在窗口的小蛋糕,等你掏了钱转身,老板说那是道具,不能吃。

这类“招商反悔”不是一桩两桩。企业投入前要喝合同“定心丸”,地方则习惯挪动目标。合同里的新能源指标,原本是项目融资的底气。没有配套绿电,吃掉煤矸石既无经济也无环保优势,且融资模型会被打碎。如果我是企业,收到函那天,不是问“怎么办”,而是奇怪承诺变成了“非承诺”,只剩一个寂寞。合同禁止拖欠工资,却没法防止政策变脸。从法律上看,一些地方习惯用“政策调整”作借口,推翻签字时的誓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也说了,这类合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政策调整不是免责。企业该索赔就索赔,能继续履行就追着履行,至少在法理上有得商量。

我见过太多项目“被政策玩坏”:前期锦旗飘扬,后期领导拍屁股走人,只剩下土方工程和几个留守工人。如果说法律能给企业留一条维权路径,现实却更像张未标注的地图,路边常见标识:此路不通。企业内心的独白,大概是:招商人员说房子要卖给你,钥匙也快到手,等你交了订金突然告诉你,房主看中了别人家的全款,价格太香,退你一个“政策调整解释权”。

煤矸石项目的时间链尤其明晰。企业完成了土地摘牌,交了钱,建了厂房,签完三个协议。5月被列市重点项目,开发区还在强化协作。到了6月,华能煤电项目横空出世,新能源指标掉头向大集团。7月正式函告,招商承诺退出历史舞台——企业的钱还在地里,指标在别家公司名字底下。很多人以为招商这种事,最多算“政府不靠谱”。但实际情况,是企业拿自己的信用来赌别人的承诺。等到关键政策转弯,没人替你擦屁股——只能靠法院、媒体和一纸合同。

有种职业病叫“合同控”,法条和合同约束是我的安全感(当然,法学院里学得好也只能防止一部分坑)。在招商这类场景,违约方常用“重大政策变更”申请免责,但法条写得很清楚,即便政策调整,也不影响已签合同继续履行或索赔。除非双方另有约定,否则,不能因为指标分配变化而让企业当赔本买卖。这个事儿说穿了,考验的是契约精神,而不是谁笔头快。树大根深的华能项目,指标去哪了,你企业要么等风、要么等告,没人替你承担投资损失。

聊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地方招商到底靠不靠谱,企业还有必要投吗?现实比小说精彩。政策变动、资金倾斜,有个不成文的优先级:谁项目大谁指标多,谁牌子硬谁分蛋糕。合同承诺不是“永远有效”的免死金牌。地方政府在招商时,喜欢把未来政策当现货卖,但一旦遇到大项目优先,有的承诺就消失得比煤矸石还快。企业希望的不是特殊照顾,只是基础信任——签订合同时,尊重承诺,不要刚谈完就变卦。企业不是慈善家,也不是“背锅侠”,谁都怕政策“朝令夕改”。一个6亿项目如果因承诺失信受阻,不光损失几个人头和钱,未来的招商信任也会归零。

绿保鑫项目的困境,属于典型的“政策承诺和经济利益撞车”。一边是煤电大集团的指标倾斜,一边是中小企业的深度投入。招商的意义不只是招来几个投资,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兑现承诺,建立规则。地方政府若只重“引进”而轻“履约”,最后愿意来投资的人,只能是那些“不怕死”的。说招商诚信的底线,是一个合同管到底。但现实永远比合同复杂,遇事,优先级惜地如金;兑现承诺,靠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笑谈之间,企业也只能自嘲为“政策炮灰”,干部说得再漂亮,资金也只能在土地里开花结果。

说到底,绿色循环经济不是一张PPT,而是一堆需要落地的项目。合同不是宣传册,是彼此信任的底线。《招商项目合同书》不是装饰用品,也不是临时演出。在这场“煤矸石资源化项目”遭遇新能源指标落空的现实里,最值得追问的是:我们到底靠什么保障民营企业在绿色经济投资中的安全?地方政府的“合约精神”,什么时候变成了真正的信用资产?

如果你是这个6亿项目的决策人,你还会选择在哪里“赌明天”?或者这个问题更重要:为何在绿色转型的大潮中,最先被甩下的是那些信了合同的人?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