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 日,欧佩克 + 八大核心产油国(沙特、俄罗斯、伊拉克等)通过线上会议敲定重磅决策:12 月将日均原油产量提升 13.7 万桶,与 10 月、11 月的增产幅度保持一致;但为应对季节性需求变化,2026 年 1-3 月将全面暂停增产,产量维持在 12 月水平。
这一 “先增后停” 的策略,被分析师视为欧佩克 + 对油市的 “精准调控”。要知道,该组织 4 月以来已累计增产超 270 万桶 / 日,相当于全球供应的 2.5%,但 10 月起因过剩担忧大幅放缓节奏。
为何选择 “小幅增产再刹车”?三大关键动因
平衡市场供需的现实考量
声明明确提及,增产基于 “全球经济预期平稳、石油库存偏低” 的判断,是对 2023 年两轮自愿减产(合计 385 万桶 / 日)的阶段性回调。但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当前季度全球原油供应过剩达 370 万桶 / 日,摩根大通也给出 360 万桶 / 日的过剩估算,这迫使欧佩克 + 提前踩下暂停键。
季节性需求的必然调整
2026 年一季度是传统原油需求淡季,取暖用油需求回落与工业需求疲软叠加,八大产油国因此选择 “见好就收”。ANZ 集团分析师指出,此举 “既应对季节规律,也规避了供应过剩加剧风险”。
夺回市场份额的策略延续
此前因长期减产,欧佩克 + 市场份额被美国、加拿大等国侵蚀。2025 年 4 月开启的增产计划本为 “抢回失地”,但过快增产引发油价震荡 ——10 月油价曾跌至近五年低点,后因俄罗斯制裁消息反弹 5 美元。此次 “小步走” 模式,旨在兼顾份额与价格稳定。
市场立竿见影:油价反弹,机构怎么看?
决议公布后,原油市场迅速响应:布伦特原油短线升至 65 美元 / 桶以上,WTI 原油逼近 61 美元 / 桶关口。分析师解读称:
Rystad Energy 认为,这是欧佩克 +“计算后的妥协”,既保护油价又展示联盟团结,同时为观察俄罗斯制裁影响留足时间;同花顺财经 提示风险:部分产油国存在 “计划增产与实际产能不匹配” 问题,叠加美国页岩油增产预期,中长期油价仍有下行压力,年底或试探 60 美元 / 桶线。
回溯政策脉络:两年减产 “松绑” 的关键节点
此次调整是欧佩克 + 减产政策的最新演进:
2023 年 4 月:启动 165 万桶 / 日自愿减产;2023 年 11 月:追加 220 万桶 / 日减产,两轮措施多次延期;2025 年 4 月:开始逐步恢复减产额度,8-9 月曾月增 54.7 万桶 / 日;2025 年 10 月:因过剩担忧,增产幅度骤降至 13.7 万桶 / 日。
八大产油国强调,未来将 “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11 月 30 日还将召开专题会议评估供需态势。
对普通人影响:油价难大跌,能源成本稳中有忧
尽管短期增产落地,但明年一季度暂停增产 + 低库存支撑,国内成品油价格大幅下调概率较低。机构预测,若地缘冲突(如俄罗斯制裁、中东局势)未升级,四季度油价或维持 60-65 美元 / 桶区间震荡,车主出行成本暂不会出现显著变化。
#热点观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