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楼市传来两个重要消息,标志着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式进入存量时代。
自然资源部 10 月正式发布了《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明确将存量空间盘活优化作为未来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任务。这意味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思路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政策导向明确:告别大拆大建
过去这些年,我国的城市建设基本靠扩张,一直都是到处圈地、拆旧建新的模式在常规操作。不过如今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发展正式进入了存量利用的阶段。
这并不是说城市里已经没有空地了,其实主城区周边还有不少土地储备,关键在于郊区的新房存货已经严重过剩,超出了正常的消化周期。
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推地显得不太合适了。于是,房地产业得从单纯搞新增转向挖掘存量、提升品质、增强效益。这意味着未来的焦点不再是盯着新建房屋,而是要把手头的土地和存量楼盘用得更聪明、更高效、更合理。
自然资源部最新发布的文件发出了个明显信号:城市更新将不再走那种大拆大建的老路。这可是个关键的政策转变,也表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观念正逐步调整。
这次并不是头一回提到存量时代的到来,相关部门已经多次强调,不会再走2016年棚改货币化那样的大规模刺激路线。那种依靠货币化安置,快速推升房价的方法,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早就不合时宜了。
未来房价的走向会变得更加理性,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会再出现全国范围内那种疯狂猛涨的局面。房价的涨跌,更多取决于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收入预期以及投资者信心的逐步回暖,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大规模人口流入带来的刚性需求。
这其实体现了市场逐步成熟的迹象。房地产行业正从之前那种盲目扩张的阶段,转向更加关注品质和效率的成长空间。这种转变对行业的长远稳定运行挺有帮助的。
房地产仍将是支柱产业但定位不同
尽管发展方式在调整,但房地产依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不过,它的功能正在发生转变,现在更多地承担着稳定经济的任务,而不像以前那样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或短期刺激的主要动力。
这种角色的变化显示出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理智看法。房地产业的平稳发展对整体经济的安全至关重要,不过如果过分依赖房地产来推动经济增长,可能会引发不少隐患。
盘活手头的闲置土地,如今已经变成了房地产市场的当务之急。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27个省市公布了用专项债资金来搞活这些闲置土地的方案,总共涉及了4992块地块,筹集的资金总额达到了5536.74亿元。
这些数字明显表明,各地政府在加快盘活存量土地上的决心有多大,力度也相当强。
盘活存量土地的好处可不少:一方面,能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新土地供应的压力,有助于消化手头的存货;再者,也更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城市更新换代。
深圳新安街道的那块地,算是盘活存量土地的一个典范了。一开始,规划里商业用地比例高达51%,不过在今年四月,拍卖却流了。
之后,有关部门对规划做了改动,把这块地变成了住宅用地,容积率从5.7调低到3.4,住宅占比提高到86.2%,商业配套也被取消了。调整后,这块地以86.4亿元的价格成交,溢价率达到了34.81%,直接刷新了该区域住宅用地的单价纪录。
宁波江北区也碰过类似的好结果。到了2025年6月,政府用了18.17亿元收储了一块土地,之后又调整了用地性质、容积率等多个开发参数。到了8月,这块地被宁波澄泓置业以19.3亿元拿下,成交楼面价达到了9576元平方米。
这些例子说明,只要规划调整得合理又科学,存量土地完全有机会从闲置或利用效率低下的状态变成符合市场现在需求的可开发资源。
适应变化才能把握未来
在房地产市场经历这些巨变的背景下,大家都得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往靠捡“钱”的日子已经没有了,现在房地产业的角逐也进入了下半场。
到了这个新阶段,以前那种简单直白的开发方式已经不管用了。开发商得把重心放在产品的品质、服务的水平以及运营的能力上。而购房的人也得变得更理性点,别再想着靠买房一夜暴富了。
存量时代既带来一些难题,也带来了不少新机会。对开发商来说,挑战是得提升产品的品质和运营的水平,而机遇则在于在存量土地的盘活和城市更新过程中,能发现一些新的市场空间。
对于买房人来说啊,压力在于得冷静点儿看待房产投资,但好处是市场越来越成熟,产品也变得丰富多彩。至于政府嘛,困扰是咋样平衡各方需求,机会则在于利用存量土地盘活,把城市发展做得更优。
没得说,房地产市场最近确实变了个大样儿,这是铁定的事儿。在存量时代,最关键的就是得顺应这些变化,而不能还老想着那一套旧的思维方式。
市场起伏其实没啥大不了,搞怕的是用老一套的逻辑去应付新环境。无论是开发商、买房人,还是政府部门,都得在这个新时期里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改变下策略,适应新局面。
要是真弄懂、适应存量时代的特色,才能在未来的房产市场上抓住机遇,实现长远的稳步发展。这不单是对房地产行业的要求,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高质量提升。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