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A股市场整体震荡,沪指小幅下跌0.30%。 但在这一片平淡中,却有一个板块格外醒目,有色金属行业全天主力资金净流入8.72亿元,成为当天最受资金青睐的板块。赣锋锂业单日净流入高达17.96亿元,华友钴业、天齐锂业等龙头股同样被资金追捧。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汽车、医药生物板块大幅下跌。
资金正从前期热门的计算机、汽车等板块撤离,转向有色金属等资源类股票。 这一转变背后,是投资者对经济复苏预期的变化,以及在全球通胀压力下,资源类板块防御性特征的凸显。
早在2025年6月,市场策略就指出有色金属行业将迎来“商品和金融属性共振,高景气进一步扩散”的阶段。 宏观贸易摩擦加剧虽带来扰动,但美联储降息周期延续,为金属价格提供了支撑。
贵金属的金融属性持续绽放。 美元储备信用削弱和美国财政赤字持续上升,推动全球央行储备资产多元化。 贸易摩擦升级放大了避险需求,金价中枢持续抬升,白银也具备较强的补涨需求。
基本金属的弱预期有望切换。 电解铝产能接近天花板,新能源和电网需求增长对冲了地产需求下滑,氧化铝价格下行使得电解铝端盈利修复。 铜供给短缺逻辑持续演绎,降息后需求复苏看好价格长牛。
小金属领域周期筑底、积极变化涌现。 去全球化背景下,战略小金属如钨价值持续重估;锂价下行促使高成本产能加速出清;钴供给显著收缩、价格触底回升;镍成本支撑明确、供应扰动加剧。
2025年初至5月30日,申万有色金属行业指数涨幅达8.11%,跑赢沪深300指数10.52个百分点,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位列第三。 贵金属、小金属及工业金属板块涨幅居前,分别为31.43%、7.06%和7.01%。
2024年板块实现归母净利润1414.6亿元,同比增长0.01%;而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达452.7亿元,同比增长70.2%。
2025年第一季度,基金重仓有色金属板块的配置比例为4.59%,环比提高1.07个百分点;持股市值增加居前的品种分别为铜、黄金和铝。
多重因素催化金价上涨。 随着以美联储为代表的海外发达经济体开启降息周期,流动性充裕利好黄金。
黄金的抗通胀属性在美国通胀预期升温背景下凸显,关税不确定性增加了避险需求。 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和大国博弈加剧,以及主要央行持续增持黄金储备,推动金价中枢进一步上移。
白银则呈现商品和金融属性共振,金银比存在修复预期,银价具备更大的向上弹性。
铜的金融压制缓解,制造业库存周期见底需求企稳反弹,供给端扰动频发,例如南美矿山事故。
铝则受益于新能源驱动需求强劲,国内产能受限于4500万吨天花板,西南水电波动为主要变量。 锡的光伏焊带和半导体需求旺盛,供给端集中度高,资源紧张格局延续。
2025年上半年,CRB金属现货指数年内涨幅达7.08%。 COMEX黄金结算价年内上涨23.93%,伦铜价格上涨15.59%,铝价高位震荡,锡价上涨近20%。 加工板块受制于低迷的单位加工利润,估值处于低位。
有色金属行业的需求结构发生剧变。 传统需求领域如房地产、家电增速放缓,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成为新引擎。 2025年,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三大领域对铜、铝、锂的消费占比从2020年的18%跃升至35%。
绿色转型加速。 电解铝行业推广“绿电铝”生产,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30%,吨铝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25%。 铜加工企业采用“短流程”工艺减少能耗。 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率提升,2025年再生铜、再生铝产量占比分别达38%和22%。
行业竞争呈现“头部集中与跨界融合”趋势。 头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与技术升级扩大市场份额,例如中国铝业、紫金矿业等整合海外矿山资源提升原料保障能力。
跨界融合加速,如华为与矿业企业合作开发智能矿山系统,特斯拉推动电池材料回收技术落地。
2025年有色金属产业园总产值突破1.8万亿元,占行业比重超40%,形成“东强西拓、南北联动”的空间格局。
有色金属行业的技术进步聚焦于新材料研发、绿色冶炼与智能制造。 高纯铟靶材、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等高端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应用于半导体芯片与新能源汽车。
绿色冶炼技术通过氧气底吹连续炼铜等工艺降低能耗与排放。 智能制造系统结合5G+AI视觉检测,实现矿石品位实时识别与选矿回收率优化。
全球有色金属市场规模增长受基础设施投资、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及新兴产业需求拉动。 铜、铝等传统金属在电网、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稳定,锂、钴等新能源金属需求随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普及快速增长。 贵金属如黄金在“去美元化”趋势下的避险需求增加,推动价格中枢上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