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年代之前,国际上对毛主席的研究还挺少的,这些了解基本上都集中在西方左翼记者搞到的一些关于毛主席的史料和访谈资料,或者是一些西方媒体对他做的宣传报道。
这当中最出名的帖子,莫过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
这本书一出,毛主席以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力也跟着扩大不少。
毛主席能真正成为海外中国学者研究的核心焦点,主要得益于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在1970年代摆脱冷战思维的那段时间。
1972年尼克松访华,特别让美国学术界对毛主席以及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毛主席在美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美国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也逐渐深化,这一探讨已经持续了超过50年。
这半个多世纪里,他们在毛主席这块儿做了不少研究,得出了一些蛮有意思的结论。比如,有人觉得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确实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有人认为,他的某些政策造成了不少问题。总体来看,学者们对他的评价也是五花八门,既有认同他的革命精神,也有批评他的决策影响。说白了,这50年,关于毛主席的研究,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角度的解读和看法。
1970年代之前的美国毛主席研究
美国学术圈对毛主席的研究已经走过了超过半个世纪,形成了一套丰富多样、很有深度的认识框架。
不过,受美国对华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美國學術界對毛主席的研究在不同階段展现出各异的特征,也有着不同的偏向和倾向。
要说1927年,发表在共产国际机关刊物上的俄文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拉开了海外毛主席研究的序幕;而到了1937年,被毛主席称为“老朋友”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将《红星照耀中国》——也就是《西行漫记》——交由英国戈兰茨公司出版,这本书就标志着美国对毛主席研究的起点了。
这本书是斯诺在陕北解放区采访考察了五个多月写出来的实录,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进行的革命斗争以及那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情实景展现给全世界,同时也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立场,还揭露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恶意中伤,新闻价值非常高,一上市就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甚至,后来白求恩和柯棣华都是被这部著作深深打动、激励,毅然前往延安支援抗日的。
不少有志青年、进步力量,也是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和希望,冒着风险跋山涉水,只为奔向延安,去实现他们救国的梦想。
就在这个阶段之后,毛主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开始在国内外逐渐扩大了他们的影响力。
随后,随着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的调整,美方对毛主席的研究也显得每十年就会有明显的不同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对毛主席的关注,从早期的新闻报道和传记慢慢转向了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而且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
那个时期,海外关于毛主席的研究中,算是奠基性的一部作品,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教授本杰明·I·史华慈在1951年发表的《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
史华慈被誉为费正清在美国中国问题研究中的“直系弟子”,作为美国中国研究的权威学者,他在学界的贡献一直对国际汉学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在书里提出了“毛主义战略”这个概念,从学术角度证明了中国革命并不是“莫斯科的翻版”,指出毛主席凭借自己成功的战略带来了真实的军力、财力和人力,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权力最终会落到毛主席和朱德手里,这都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环境与权力关系的产物”。
这些重要观点也有助于打破当时欧美学界流行的“共产国际阴谋论”。
不过,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史华慈在探讨“毛主义战略”时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见解,但也难免有些不足之处。
比如,史华慈觉得,1933年中共中央总部从上海迁到苏区,可以算是“行动上异端的起点”,他认为这代表中共与城市无产阶级基础“几乎完全脱节”的表现。
实际上,毛主席一直非常重视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的领导核心地位,中共中央不得已才从上海转移,原因是因为顾顺章等人的叛变,再加上在上海难以站稳脚跟。
史华慈只注意到“毛主义战略”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分歧的一面,却没看到两者其实也有共同之处。
实际上,毛主席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和推进。
可以看得出来,在那个时期,美国的学术界,即使是那些对中国抱有浓厚兴趣和友好态度的少部分学者,他们对毛主席的研究也大多存在一些偏差,要么是理解不全面,要么是片面化的。
在1960到1970年这段时间里,美国对毛主席的研究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那会儿,全世界都在经历一场大变革,毛主席代表咱们中国,坚决谴责英美的侵略行径,也坚定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斗争。在那段时间,第三世界普遍把他当作“伟人”和“导师”。
甚至呢,有一些国家的老百姓觉得是毛泽东思想赋予了他们反抗的力量,还把毛主席当作守护神,把他的半身像安在神龛上,天天烧香磕头,拜祭不止。在纪念活动的时候,也会抬出毛主席像,自称“毛分子”。
从这点可以看出,毛主席对那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可早呢,挺深的。
这些进步推动了国际学术界对毛主席的研究热情空前高涨。在不断涌现出各种领域关于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著作之后,学术界的观点也变得纷繁复杂,甚至引发了关于“毛主义”的首次激烈争论。
有的学者觉得毛主席的革命思想和策略算是马克思主义当中的一种“异端邪说”,但也认为在这个层面上不能抹杀“毛主义”所作出的独到贡献。
但某些学者依然维持传统认识,坚持认为毛主席的革命观点与策略不过是马克思主义的“照搬”,根本没有必要提“毛主义”这个说法。
双方一直争个没完没了,结果反倒激起了国外学者对毛主席的关注度和研究热情。
1970年代之后的美国毛主席研究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那一周,被人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从此中美关系逐渐破冰,迈出了正式正常化的步伐。在冷战的背景下,国际局势也随着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变化而发生了些调整,为东西方在对华合作上带来了更多务实的机会,也有助于国际的和平与稳定。
穿越意识形态的隔阂,中美在那个阶段出于各种原因,至少达成了“求同存异”的共识。
美国学术界因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动,开始更加关注中国在革命和建设阶段的那些成就,也留意到中国进入特殊时代的现实情况,对期间出现的不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要说之前美国对毛主席的研究,受到政党和国家框架的限制,虽然能展现毛主席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贡献,但很难体现他的世界影响和意义。到了197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美国学术界对毛主席的研究开始打破这些局限,有了新的突破口。
他们获得了更宽松的学术空间,得以对毛主席的国际影响力和现今价值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探讨。
这段时间里,美国的威尔逊学者变成了一个挺有代表性的人物啦。
他的研究指出,毛主席在“国际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中占据着关键位置”,是“在西方传统之外却影响如此深远的第一人”,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资本高速融合,毛主席的“影响”也逐渐演变成一种“全球性政治景观”,成为“现代世界中最重要、也最复杂的政治动力之一”。
还有一些美国学者特别关注毛主席那种强大的领导力和领袖气质,研究了他在带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决心和出众的领导才能。
比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专攻政治和发展经济学的教授托尼、赛奇,长期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问题,他分析说,毛主席之所以能带领中国共产党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关键在于“他那充满魅力的领导权威和列宁主义的政党理念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这种说法强调了毛主席那种个人魅力在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列宁主义政党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就谈到了围绕毛主席的“个人英雄主义”。
没得说,毛主席的决策和路线,确实在关键时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美国学术界对毛主席的研究中,也有像莫里斯·迈斯纳这样的学者特别关注毛主席在推动中国工业化革命方面的核心作用。他认为,在毛主席掌权的时期,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从起初的30%上涨到后来的72%,而且百姓收入在25年里翻了四倍。这些成就“与德日俄的工业化进程相比,毫不逊色”,可以看成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
他还提到,正是毛主席的谋划和付出,才让新中国在1950到1970年代打下了改革开放的坚实物质根基。
再者,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的教授约翰·布朗还提到,由于美国政府的干预,学术界很难全面发表关于毛主席的研究成果。他觉得,毛主席既有伟大的一面,也有刚猛的一面,而如果忽视毛主席的伟大,“这也反映出我们现在一些胆怯和脆弱的问题”。
参考资料:
前言 “西方毛泽东研究的宏观脉络”主要梳理了国际学界对这位领袖的关注轨迹。各阶段的研究重点逐步变化,从早期的简单介绍到后来的深入分析,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学者的视角与思考。 总结 整体来看,西方学者对毛泽东的研究经历了逐步深化的过程,既有对其政治路线的探讨,也涉及个人形象和思想体系的解读。研究成果丰富,观点多元,为理解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参考。
前言 关于毛泽东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学者们都投入了不少关注。毛泽东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近年来,国外学界对他的研究逐渐增多,内容也愈发丰富。 总结 在过去十年中,国外对毛泽东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他的领导风格、思想体系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许多学者认为,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巨人之一,其地位难以撼动。关于邓小平理论的探讨,则更多涉及经济改革和现代化策略,为理解中国发展变化提供了宝贵视角。
天下韶山网报道,美国媒体如此点评毛主席:既有伟大的一面,也有凶狠的一面,堪称一位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