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但很多人不知道,紫禁城其实是元朝皇宫的基础上改建的。
在宏伟的紫禁城深处,躺着一座大约有800年历史的元朝宫殿。
紫禁城里有没有保留下来元朝时期的遗址呢?
当我们穿梭于紫禁城的红墙黄瓦之间,抬头细看,每一砖每一瓦都在静静讲述……这里是了解元、明、清这三个朝代,由不同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历史传承与融合的一个绝佳视角。
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紫禁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明代的“断虹桥”是否其实是元代的“周桥”?
在故宫武英殿的东边,有一座从南到北的独孔石桥,它架在内金水河上,人们通常叫它“断虹桥”。
这座建筑可能是紫禁城里最古老的了,很可能是元朝时期崇天门外的一座桥留下的。
断虹桥。(图片提供:故宫博物院)
在宋、辽、金时代,皇城或宫城正门前的桥通常被称为周桥。到了元朝,建造宫城时继承了以前的传统,在崇天门外建了三座弧形的桥,称为“周桥三虹”。这里的“虹”指的是形状像彩虹的桥,所以“三虹”就是指元朝在皇宫正前方修建了三座这样的桥。
明朝洪武初期,时任工部郎中的萧洵受命前往元朝的旧都城,负责整理元代皇宫。他是少数见过并记录下“周桥三虹”景象的人之一。
在《元故宫遗录》这本书里,萧洵说:“门里数步(一作二步)就有一条河,河上建了三座白石桥,名字叫‘周桥’。”
现在的断虹桥两端像八字一样向外张开,桥面用汉白玉大石头铺成,既简单又宽敞;桥两边有20根望柱,两两相对,雕刻得很精致。每根望柱上都有一个连珠莲花须弥座,座顶上雕刻着各种形态的石狮子,石狮子身上还刻着一两只小狮子,形态各异,活灵活现。这些狮子有的活泼可爱,有的桀骜不驯,和明清时期的温顺风格不同,应该是元代的作品。
故宫断虹桥上的石狮子。(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断虹桥的两端,各摆放着两只石抵兽。石抵兽是金元时期石桥特有的装饰物,到了明朝,桥头改用了抱鼓石。这些石抵兽有着凌乱的头发,身上覆盖着鳞片,造型十分威武,体现了元代的艺术风格。
后来,原本位于两座周桥上的八只石兽,被明代的工匠改成了两块石影壁,分别放在了永寿宫和景仁宫的大门口。有趣的是,在北京西城区旧帘子胡同的一次考古发掘中,人们又发现了两只一样的石兽,它们原本属于元代的建筑。
旧帘子胡同、永寿宫和断虹桥的石抵兽都是元代留下的建筑构件,这也为断虹桥是元宫城周桥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在北京的旧帘子胡同发现了一对元朝时期的石桥兽。(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网)
故宫永寿宫石屏风的元代底座。(图片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故宫的断虹桥上有一只元代的石抵兽。(图片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然而,仅凭石雕和石兽,还不能确认断虹桥就是元朝皇宫前的周桥。认定断虹桥为元代周桥的依据还有两点。
断虹桥和周桥三虹的位置差不多。
一些研究指出,元大都的中心线和现今北京的中心线相比,大概偏西了大约一百四五十米。在断虹桥正北方向,过去确实存在元朝的宫殿,这也与中心线上建筑的布局相符。
明朝建造的紫禁城,是在元朝皇宫的基础上整体南移了大约400米。这样,原本位于皇宫南墙外的金水河就被包含在新的宫城内,变成了内金水河。而断虹桥正好位于元大都的中轴线上,与元朝皇宫金水河的交叉点相吻合,这个位置与古代“周桥三虹”的描述一致。
接着,是桥梁本身的高标准。
断虹桥有18.7米长,比武英殿前面的三座白石桥都要长;宽度达到9.2米,比太和门前面五座金水桥中间的桥还要宽。这说明断虹桥的建造标准非常高,不是普通的桥。从桥的位置设计来看,断虹桥和明朝紫禁城内的其他桥不是一起建的,它的规格和那些桥不一样,应该是利用了元朝的老桥。
曲折的宫中流水。(图片来源:故宫)
或许,在建造紫禁城的时候,明朝的官员和工匠们在继续使用金水河的同时,也发现了周桥可以被再利用。但因为这个地方不再位于中轴线上,所以不需要保持三座桥,他们就拆掉了两座,只留下一座,并对剩下的那座桥进行了改造,称其为“断虹”。
断虹桥是元宫城周桥的说法,但有人持不同意见。最大的反对理由是元大都的中轴线和紫禁城的中轴线重合,断虹桥位于故宫中轴线西侧140多米,不可能是周桥。然而,这又无法解释断虹桥明显的元代风格和超高的规格。难道另一种可能性是:元代的周桥有三座桥,间隔很大,超过了100米,断虹桥是三座桥中西侧的一座?
(二)一个“澡堂子”的变化
说完武英殿的东侧,我们现在来看看位于后院西北角平台上的是浴德堂。
浴德堂的东边后面有一个砖拱门,通向一个房间。这个房间是方形的,四面墙都贴着白色的琉璃砖,顶上是一个圆顶,圆顶上有个窗户。后面墙上有个铁炉子,水从外面西边的井亭通过石槽流进炉子,烧水后蒸汽充满了整个房间。这种建筑风格和周围的汉朝宫殿不太一样,显得很有伊斯兰艺术的特点。
浴德堂的浴室有圆形的屋顶和看得见的铸铁地面。(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期刊)
元朝的时候,皇宫里就有了专门的浴室。一些学者认为,浴德堂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建造的,最初就是用来洗澡的地方。在浴德堂附近挖出了元朝的白色琉璃瓦片,这些瓦片的釉色和浴室里的琉璃砖很像,也和北京城里找到的元朝琉璃瓦差不多。此外,北京崇文门外的天庆寺遗址里也发现了和浴德堂浴室结构相似的元朝浴室。
浴德堂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故宫里会有一间设计成伊斯兰风格的浴室呢?
考察新疆达勒特古城遗址的浴室、唐朝墩古城高昌回鹘浴室和元大都浴德堂浴室后,可以看出,罗马风格浴室刚传入中国时,依然保持了锅和池分开的设计,使用地下火炕来加热,这是直接引入的一种外来文化。浴德堂的浴室及其建筑技术可能是元代色目人带到中原的文化之一。
浴德堂内的烧水间设有灶台。(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期刊)
那么,浴德堂为什么能在元朝和明朝交替、宫殿重建的时候保存下来,并且被纳入了紫禁城呢?
这展示了明朝对伊斯兰文化的接纳态度。实际上,在政权交替时期,明朝的高级官员中有很多是穆斯林出身,比如著名的冯胜和郑和;还有来自中亚撒马尔罕的天文学家马沙亦黑,他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视,并长期负责管理明朝的天文机构钦天监。
明朝并不会仅仅因为浴德堂是穆斯林的建筑就拆掉它。相反,包容广泛的中华文化以另一种方式把浴德堂融入了紫禁城。
浴德堂的名字来源于《礼记》中的“浴德澡身”,实际上与洗澡没有关系,它的意思是提升个人品德。经过儒家文化的演变,元代的浴室被纳入了中国传统的政治话语体系之中。
故宫里除了浴德堂,还有浴德殿(位于重华宫的西侧配殿);圆明园里也有澡身浴德殿、洗心殿等名称,但这些都不是浴室。乾隆皇帝还拥有一枚刻有“澡身浴德”的小印章。
浴德堂的烧水房门、地下暖炕门和水道。(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院刊)
在明朝和清朝,浴德堂一直有它的实际用途。明朝时,这里是皇帝斋戒沐浴的地方。到了清朝,武英殿被改造成修书的地方。皇帝组建了一个由文人组成的团队,专门负责编书,武英殿就成了他们的工作间。而浴德堂则被改造成了蒸纸的地方,用来为印刷书籍准备纸张。
浴德堂的变化,清楚地展示了紫禁城在设计和使用中既注重政治美感又兼顾实用性的特点。
浴德堂内的井和水道。(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期刊)
无形的结合与传递,早已深入到我们的血液里。
桥梁、石兽和浴室这些是有形的历史痕迹,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紫禁城中还留下了众多无形的文化遗产。
蒙古族最初在草原和沙漠中兴起,那时他们并不懂得建造宫殿或理解政治象征的意义。然而,仅仅过了几十年,到了第三代领导人忽必烈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华北地区建立了一座充满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色的壮丽城市。
《忽必烈的画像》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忽必烈明白宫城在思想上的重要性,所以元大都的设计几乎完全按照《周礼·考工记》中描述的理想城市布局来建造。
在元代之前,没有哪个朝代的首都完全依照《周礼》来建设。而第一个严格按照儒家经典要求规划首都的,居然是由游牧民族设计建造的元大都。
元大都大明殿的复原图。(来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网站)
元朝继续采用了北宋皇宫的设计理念。这说明蒙古统治者认同自己是唐宋辽金文化的继承者,并且很快理解了中原王朝的城市规划和儒家文化。他们通过继承和推广这些文化,来展示自己作为统一王朝的正统地位。
这张照片展示了元大都时期的和义门(现在位于北京西直门附近)瓮城的城门楼全貌,资料来源于《元大都:1964—1974年考古报告》。(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当然,为了彰显新时代的开始,明朝在占领大都之后,大范围拆除了原来的皇城建筑。到了永乐四年的时刻,元朝的皇宫完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紫禁城。
这给后人在紫禁城找元代的东西带来了不少麻烦。我们还没找到元宫城里的建筑遗迹,比如断虹桥和浴德堂原来都在元宫城外面。
虽然看得见的遗迹不多,但那些看不见的文化交融,却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长河,这股力量在故宫的红墙金顶和日日夜夜中持续涌动。
后来修建的明中都皇城和北京紫禁城的布局,跟元朝的宫城差不多。三者东西和南北的比例也很相似。为了实现这种设计思路,明中都和紫禁城在设计时采用了元朝的“里-步”换算方法。这种延续性是很明显的。这不就是一种融合和传承吗?
元朝主动把自己看作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部分,这条长河从唐宋流到了明清。我们从元朝皇宫的设计中,就能感受到这条文化之河的深远影响,它从古代一直流淌至今。
来源:道中华公众号
流程调整:u028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点此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