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晚年抉择:一项举措,让家族兴旺八百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中的那句话,被誉为千年绝唱。这篇无与伦比的《岳阳楼记》不仅使得岳阳楼在历史长河中永垂不朽,同时也使得其创作者范仲淹流芳百世,成为后世敬仰的一代圣贤。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名臣,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文学家。他担任官职期间,始终保持清廉正直,深切关怀民众,严格要求自己。尽管他多次遭受贬谪,但他的志向并未改变,始终忧虑国家大事,忠诚于国家,以公心对待国家。

范仲淹早年治理各地,历经多地任职,始终致力于为民众谋求福祉;晚年则镇守边陲,推行“屯田久守”策略,强化西北边疆防御。在担任参政知事期间,面对北宋国力衰微、民生凋敝的现状,他力主变革,积极进取,发起“庆历新政”,遗憾的是,新政最终因保守势力的阻挠而未能成功。

少年求学艰辛,磨砺心志

宋太宗在端拱二年,即公元989年10月1日,范仲淹在徐州的一处官舍中降生。他的家族历史悠久,是典型的官宦之家,祖辈中不乏显赫人物,其中先祖曾担任唐朝的宰相,而祖父和父亲则在五代吴越国担任过官职。当宋太祖赵匡胤披上黄袍,建立了大宋朝,吴越国亦随之向宋朝臣服,范仲淹的父亲也得以成为宋朝的一名官员。

范仲淹在年幼的两岁之际,家中不幸遭遇了巨大的变故。他的父亲不幸因病离世,母亲带着年幼的他,失去了依靠,无奈之下只能改嫁至山东的一户姓朱的人家,而范仲淹也随母亲改名为朱说。

范仲淹少年时在朱家享受着无忧无虑的时光,却对自身来历一无所知。朱家生活富足,为范仲淹的幼年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范仲淹意外地发现了自己的身世,心中感慨万分。尽管朱家对他有养育之恩,但范仲淹还是坚定地选择了结束寄人篱下的生活,离开了朱家,前往一个名为醴泉寺的地方寻求住宿并继续学业。

他每日黎明即起,沉浸在书海之中,直至夜深人静才缓缓入眠。在寺中,他的日子异常艰辛,每日仅以一锅浓稠的粥为食,待粥冷却后,将其切成四份,早晚各分食一份,搭配几根咸菜,再佐以少许醋汁。这种在醴泉寺的“断粮分粥”式清贫生活,塑造了范仲淹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格,同时也为他坚定不移、不因贫困而改变志向的精神打下了坚实基础。

历经数年勤学苦读,范仲淹广泛涉猎儒家经典,立志要造福天下。公元1009年,年仅二十一岁的他成功通过了科举考试。次年,他告别母亲,手持佩剑,踏上了前往应天府求学的征途。在应天府书院,他日夜兼程地刻苦学习,每当夜深人静,疲惫不堪之际,便将脸颊浸入清凉的水中,以提神醒脑。“五年未曾脱衣安睡”,他以颜回自比,即便身处困境,也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中年为官清廉,造福百姓

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为名,成功考取了蔡齐榜,成为进士。考取进士之后,他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职为九品。在获得官职并领取朝廷俸禄之后,范仲淹决定恢复本姓范,并将母亲接到身边加以赡养。

范仲淹做官时清正廉洁,正直不屈,因此很快得到了晋升。之后,他四处为官,治理一方,推动水利建设,创立学校,促进教育事业,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福祉。在任职期间,他勇于直言,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纠正了众多冤假错案,赢得了民众的深切敬爱。

“他一生秉持的崇高信念,便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身处何地,不论境遇如何,他始终将国家与民众的利益视为己任。”

“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时人如此评价范仲淹。范仲淹自地方重返朝廷,对宰相吕夷简掌控朝政的做法心生不满,遂向宋仁宗呈上《白官图》,对吕夷简培植党羽、重用亲信的行为进行指责。吕夷简亦不甘示弱,对范仲淹进行反击,诬指他结党营私,挑拨君臣关系。

范仲淹与吕夷简之间的纷争波及甚广,最终演变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元祐党争”。范仲淹因言辞犀利,遭到贬谪至地方任职。当他离开京城之际,朝中官员因惧怕吕夷简的权势,竟无一人前来为他送行。

范仲淹屡遭贬谪,其挚友梅尧臣遂作《灵乌赋》以劝诫,劝其少言寡语,少涉世事。然而,范仲淹却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情壮志回应,彰显了他为民请命的坚定气节。

公元1038年,范仲淹年满四十九岁,受命赴越州执掌军政大权。在他管辖之地,负责税收、土地和户籍的官员孙户曹不幸因病离世,遗留下孤儿寡母,家境贫寒到连丧葬费用都难以筹集。

范仲淹听闻此官员廉洁奉公,内心深受触动,遂从个人薪俸中取出百缗银两,约合现今五万元人民币,以资助孙家。他不仅此,还特地派遣一名官差,租用一艘巨轮,以助孙家将灵柩运送回乡安葬。鉴于途中可能会有官府盘查和恶人刁难,范仲淹亲自书写了一张特殊的通行证。

众人携手渡过宽阔的江河,出发时充满温暖,离别时却感凄凉。若问船上人的姓名,那是一艘孤儿寡妇共乘的舟。

这个故事被称为“孤儿寡母船”,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范仲淹是一位同情穷人、救济困难、关心民众、品行端正、廉洁奉公的杰出官员。

晚年设立义庄,造福后代

范仲淹多年来一直坚守着“断齑划粥”的简朴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态度对他影响深远。在他的身体力行之下,他的两个儿子,范纯祐与范纯仁,也都终身保持着廉洁的品质。特别是范纯仁,他不仅出身布衣,最终还成为了宰相,却始终保持着这种高尚的节操。

史册中记载,在他家中,除非有贵宾造访,否则餐桌上不将肉类作为主菜;这种勤俭节约、乐善好施、以德报恩的家风,历经千年,对子孙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庆历八年,即公元1048年,朝廷颁布诏令,将范仲淹调任荆南府知府。邓州民众纷纷恳切希望他留下,范仲淹亦对邓州情有独钟,遂向朝廷上奏,最终获准继续留任。在邓州任职期间,范仲淹共停留了三年,当地百姓生活安宁,事业兴旺。正是在邓州,他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以及众多诗文佳作。

1049年,范仲淹被任命为杭州知州。当时,他的亲属们打算为他购置房产和土地,预备他日后退隐时居住,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范仲淹的坚决反对。他决定将这笔资金用于购买千亩良田,并亲自挑选家族中具有才能的人进行管理,创建了范氏义庄。义庄的经营所得,被用于资助家族子弟的学业,以及婚丧嫁娶等各项开销。

钱君倚在《义田记》记载:

范文正一生乐善好施,对亲近之人虽贫穷也慷慨给予,对疏远之人若贤良亦不吝施舍。在他显贵之时,购置了位于城郊、年年丰收的千亩良田,命名为义田,用以赡养和救助族人。族中聚集九十人,每年所获稻谷八百斛,将收入用于族人,充足有余,源源不断。

类似于私人慈善机构“范氏义庄”,它始终是那些遭遇困境的乡亲邻里及其后代的庇护之地。唯有圣贤的伟业,方能称得上真正的千秋伟业。在范仲淹离世之后,他的子孙后代秉承其遗志,成功地一直将“义庄”传承下去,这亦是范氏家族历经八百年而不衰的根源所在。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