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的轰鸣声在美国中西部农田里响起,但44岁的豆农唐纳却感觉这声音“像葬礼上的哀乐”。
他抓了一把刚收获的大豆,颗粒饱满,色泽金黄,可这些“黄金”却堆满了仓库,甚至被迫存放在临时搭建的防水布棚下。
“我躬耕一生,今年是记忆中最黑暗的一年,”他对着《今日美国报》的记者叹息。
与此同时,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正坐在拖拉机上,通过CNN镜头向特朗普发出紧急呼吁:“我们需要市场和机遇,但中国市场的订单至今是零。”
关税战的反噬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额高达128亿美元,但2025年收获季至今,这个数字变成了刺眼的零。
伊利诺伊州、艾奥瓦州等大豆主产区的仓库正以惊人的速度填满。
北达科他州的亚瑟公司甚至紧急建造临时仓库,试图容纳700万蒲式耳的积压大豆。
而根据雅虎财经统计,往年此时本应有占美国总产量8%至9% 的大豆销往中国,如今这些大豆只能滞留本土,导致价格较2022年高点暴跌约40%。
特朗普政府曾试图用补贴安抚农民,承诺未来十年提供超600亿美元援助,但豆农唐纳直言:“债权人等不到2026年10月。”
更严峻的是,连锁反应已蔓延至运输业。
美国大豆运输联盟执行董事斯蒂恩霍克警告,出口锐减将冲击铁路货运和港口运营,波及卡车司机、码头工人等整个供应链。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拉夫利指出:“关税导致进出口双降,必将冲击就业市场。”
二、博弈天平倾斜:从中美拉锯到全球替代
当美国大豆困在仓库时,巴西大豆正源源不断运往中国。
中国作为全球60% 大豆的进口国,已从容转向南美市场。
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奥尔特加分析:“对中国而言,寻找新供应商远比美国农民开拓新市场容易。”
这种替代性不仅体现在农产品上,美财长贝森特在斯德哥尔摩会谈中特别提及,中国进口伊朗石油占伊朗出口的90%,而美国国会正审议对进口俄罗斯石油征收最高500% 关税的法案。
结构性失衡让美方谈判筹码持续削弱。
贝森特承认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30%,经常账户顺差占全球GDP约2%,这种规模使得“高关税如同禁运”。
而中美贸易额超过6880亿美元的体量,更让特朗普政府难以承受长期对抗的代价。
尽管美方放风称可能将关税从145%降至50%-65%,但中国商务部明确要求美方“彻底取消所有单边关税”。
政治时钟与农业时钟的赛跑
农业州是特朗普的政治命脉,但如今这些“红州”正变成压力源。
美国大豆协会在8月致信特朗普,警告“每多一日无法达成协议,美国农民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就会被进一步蚕食”。
参议院农业委员会民主党领袖克洛布查尔直言:“这些市场不会在一夜之间恢复。”
特朗普的急切态度从谈判节奏可见一斑。
贝森特称中美领导人将在APEC会议期间举行非正式会晤,并预告第五轮贸易谈判有“相当大突破”。
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观察发现,美方在斯德哥尔摩会谈中刻意弱化高层峰会安排,避免技术谈判被政治时点绑架。
这种矛盾背后,是特朗普既要安抚农业州选民,又试图保留谈判灵活性的两难。
美国农民的压力已转化为具体行动。
田纳西州大豆推广委员会执行董事莫平将关税比作“千刀万剐的痛苦”,而美国农场局联合会数据显示,去年农场破产数量上升了55%。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疾控中心统计显示农民自杀率已高于其他人群,拉格兰警告这一趋势可能加剧。
谈判桌外的暗流
中美博弈早已超越单纯商品贸易。
贝森特试图将谈判“从贸易扩展到其他领域”,甚至将芬太尼问题与关税挂钩。
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驳斥:“芬太尼是美国的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
与此同时,美方在斯德哥尔摩会谈中特意提及稀土磁体出口已按伦敦协议恢复,试图展示“议题联动”的可能性。
地缘政治因素正不断渗入经贸谈判。
美方声称若欧洲国家对中国加税,美国就会跟进,并强调这是“让欧洲国家来做点贡献”。
而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多元化策略进一步削弱了美方优势,中国进口伊朗石油占比已达90%,面对美国威胁对进口俄罗斯石油征收500% 关税的法案,中方始终坚持合法贸易权利。
当美国豆农看着满仓大豆发愁时,特朗普政府一边画着“重大突破”的饼,一边把芬太尼、稀土、石油管线捆成谈判筹码。
但这场博弈中,最讽刺的或许是:当年靠农业州票仓重返白宫的特朗普,如今却要祈求中国买家救他的农业州选民。
如果“贸易战易打,大豆难卖”成为政治悖论,下一个被搬起的石头会砸中谁的脚?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