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8月8日,本周A股市场出现震荡整理走势。上证指数本周累计下跌约0.5%,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分别下跌约1.2%和1.5%。市场成交量持续萎缩,投资者情绪偏谨慎。
从行业表现来看,消费品、医药和新能源板块表现相对稳健,部分个股出现资金流入迹象。而科技、半导体和光伏等成长股板块则承压明显,个别龙头股出现资金流出。
宏观层面,近期经济数据表现平稳,市场对政策支持的预期有所增强。然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对市场形成压制。投资者需关注即将公布的经济数据和政策动向,以判断市场短期走势。
一个信号,正在聚集
一、现状:两融余额创阶段高位
近期,A股市场日成交额维持在 1.6 万亿元左右,而截至最新统计,融资融券余额已逼近 2 万亿元,创下近三年新高。这意味着,市场中有着极高比例的交易资金来源于杠杆融资。
如果我们用“两融余额 / 日成交额”作为一个简单的杠杆化衡量指标,这个比例已经达到 125% 以上,高于2019年、2020年大部分时间的水平。换句话说,融资交易不仅在活跃资金中占据绝对核心地位,而且杠杆规模已经足以左右市场短期波动。
这种情况在A股并非首次出现。2015年牛市高峰期,两融余额曾突破 2.2 万亿元,并在6月市场急跌时触发大规模平仓潮,放大了市场震荡。这段历史让市场对高两融水平格外敏感。
二、两融资金的运行逻辑
要理解杠杆资金对A股的影响,必须先看清它的运作特性。
1.杠杆效应放大盈亏融资买入的本质,是用借来的钱放大仓位。假设一个投资者本来有 100 万元自有资金,再融资 100 万元,就能以 200 万元的规模操作。如果股价上涨 10%,盈利将从 10 万元翻倍到 20 万元;但如果股价下跌 10%,亏损同样会翻倍。
2.利息成本推动短线化目前融资利率普遍在 6%~8% 年化(部分券商甚至更高),相当于投资者每天都在“流血”。如果不通过快速获利平仓,利息就会不断吞噬利润。这也解释了为何融资盘更偏好短期波动大的题材股,而不是长线持有价值股。
3.强制平仓的放大器效应当融资账户的保证金比例低于维持担保比例(通常是 130% 左右),券商会发出追加保证金通知。如果投资者无法补充资金,就会触发强制平仓。在市场下跌时,集中爆仓会进一步砸盘,形成踩踏。
三、为什么A股容易“融资化”炒作
1.投资者结构偏散户化A股个人投资者占比高,而散户普遍追求高收益,对杠杆接受度高。相较于海外机构化市场,A股的“风险偏好曲线”明显陡峭。
2.题材驱动特征明显A股的短期波动往往由题材与事件驱动,例如新能源、AI、半导体等热点在短期内即可出现 20%~50% 的涨幅,这种环境非常适合杠杆资金快进快出。
3.缺乏稳定的长期资金锚养老金、保险资金、主权基金等长期资金在A股占比仍低,无法像美股那样对冲短期资金的情绪波动。一旦融资盘集中流入或流出,指数容易被短期情绪裹挟。
4.融资门槛相对宽松尽管监管对融资标的、保证金比例有要求,但融资开通相对容易,且利率变化不大,无法通过价格机制抑制过度杠杆。
四、高占比两融带来的潜在风险
1.波动放大化融资盘加速了市场的“顺周期”特征——上涨时加仓推高,下跌时平仓踩踏。结果是,市场波动率高于基本面波动。
2.指数与个股背离大量融资资金集中在指数权重股和热门题材股上,导致权重股被集中拉升支撑指数,而多数中小盘个股可能并未同步上涨,出现“指数牛、个股熊”的现象。
3.政策敏感度极高杠杆盘对政策变化极度敏感,例如印花税调整、IPO节奏放缓、央行降准降息等都会引发快速加仓或平仓。政策传导的时间差缩短,市场波动加剧。
4.系统性风险累积如果宏观环境、国际市场或内部流动性出现冲击,集中去杠杆会加速风险传导,放大市场的系统性下行压力。
五、国际对比与启示
在美股、日股等成熟市场,保证金交易(类似两融)的占比相对低,且融资利率通常与市场利率挂钩。美股在加息周期中,融资成本会迅速升高,从而自动抑制杠杆化行为。
此外,海外市场的保证金比例动态调整较为灵活。对于波动性高的个股,保证金比例会临时提高,甚至暂停融资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风险个股的投机行为。
相比之下,A股的融资利率和保证金比例调整相对滞后,监管更多依赖行政手段而非市场化成本机制,这使得杠杆资金在情绪驱动下容易集中行动。
六、应对之道
1.动态调整融资利率根据市场波动率与风险水平,灵活调整融资利率。例如在牛市情绪高涨时适度提高利率,在熊市情绪低迷时降低利率,避免单边拥挤交易。
2.优化保证金比例制度对波动性大、估值过高或资金集中度高的个股,提高保证金比例甚至限制融资买入,从制度上防范集中爆仓风险。
3.引入更多长期资金
鼓励养老、保险、主权基金等资金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
通过税收优惠、费率优惠推动ETF和指数基金的长期持有。
4.丰富对冲工具完善股指期权、行业ETF期权等工具,让投资者在高估值时有成本可控的避险手段,减少单向踩踏。
5.强化投资者教育通过投资者保护平台、媒体和券商渠道,提高公众对杠杆风险的认知,减少“满仓+融资”甚至违规配资的极端行为。
七、结语
A股两融余额与日成交额的对比,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当前市场杠杆化程度已处在高位。在高杠杆环境下,市场的波动更容易被情绪驱动,而非完全由基本面决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杠杆资金在牛市中助涨,在熊市中助跌,其核心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活跃市场与防范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是监管、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
唯有在制度设计上更市场化、在资金结构上更长久化,A股才能逐步走出“杠杆化牛熊循环”,迈向更稳健的成熟市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