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日本一直在大力推介自己的最高级别护卫舰,经常让它亮相各种国际防务展会,不停地宣传推销,终于赢来了65亿美元的军售大单。
日前,澳大利亚宣布打算购买日本最新升级版的主力护卫舰,数量锁定在11艘,这可是近年来少有的重大舰艇订单,也是自2014年结束近50年的武器出口禁令后,日本最大的一笔对外军售交易。
从去年四月起,澳大利亚就开始仔细权衡来自四个国家的潜在选择方案,涵盖了西班牙的ALFA3000、韩国的忠南级、德国的梅科A200以及日本升级版加大版的最上。
到2024年底,前面提到的两家方案都没能入选,德国的蒂森克虏伯和日本的三菱公司进入了最终的竞标环节。最后,三菱的方案赢得了胜利,成功拿到了澳大利亚的订单。
之前澳海军配置的作战舰艇,几乎都是来自美国、英国、西班牙、瑞典和德国这些欧美国家,这次选用日本的护卫舰,可以说是打破传统的一个决定。
简述最上
最上级又叫30FFM,从2018年开始就开始接单建造了。日本海上自卫队原本打算建22艘,主要负责反潜和扫雷这些任务,不过因为最初设计有点儿缺憾,后来订单缩减到了12艘,之后又改成了功能更全的多用途型最上级。而澳大利亚版本的也是基于这个经过改良的基础平台打造的。
不到六年时间,最上级护卫舰就已经建成服役8艘,另外还有3艘正处于下水后舾装阶段,最后一艘还在船坞里打造着。
这是近些年来日本快速批量制造的舰艇类型之一,它的建造能力也成为澳大利亚决定选用最上级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跟一些像英国、德国那样以外贸著称的护卫舰制造大国比起来,日本的舰艇业在西方国家中算得上是挺稳的,这几年每年都能下水两艘满载排水量达5500吨的顶级型号。
最新升级的最高级别标准排水量是4880吨,满载排水量能达到6500吨。日本打算把年产量从两艘提高到三艘,虽然受限于美国提供的武器设备和英国的燃气轮机供应,但整体来说还是在可控范围内。对澳大利亚来说,这个方案算是挺合理的选择。
最上的吸引力
现在,澳大利亚国防部和三菱重工准备开启下一步的采购程序,两边打算在2026年签署正式的商业合同。
根据之前澳大利亚政府关于海军水面舰队的分析报告,前三艘会在日本建造,首舰预计在2029年交付澳大利亚海军,到2030年正式投入服役,剩下的后续舰只则会在澳大利亚的亨德森造船厂进行建造。
这样的合作建造方式,不只确保了早期技术的稳定可靠,也促进了澳大利亚自己造舰水平的提升,还能带来不少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按计划,国内生产预计会创造超过一万个岗位,进一步增强澳大利亚国防工业的自主能力。
当然,最高层级能经过多重考核,说明他们自身的隐形技术、装备质量以及自动化水平也都相当不错。
澳大利亚版本的舰长长到142米,排水量也涨到6500吨。武器系统翻了一番,变成了32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可以用来发射防空、反潜还有对陆攻击导弹啥的。而且,还装备了澳大利亚自主研发的舰载AESA雷达啥的高端配置,火力强度比现役的安扎克级护卫舰还要高出两倍多。
借助高度自动化的设计,这艘船只只用90名船员就能操作,差不多只有德国方案的一半左右的人员量。这大大减少了人力开销,也有效缓解了澳大利亚海军人员短缺的问题。
还有,升级版特别针对美制武器做了调整,这样一来,跟澳大利亚海军的霍巴特级驱逐舰、核潜艇啥的合作起来,就顺畅得很。
这次作为日本战后最大的一笔军售订单,肯定会让日澳“准同盟”关系更紧密,也呼应了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增强了双方在该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
总结
由此可见,最高层次的吸引力其实是多方面结合的,更应该理解为性能、政治以及工业实力的综合平衡。这种型号凭借出色的隐身能力、多功能作战优势以及低人员投入,满足了澳大利亚海军的各种需求。
靠本地生产,不光带动经济和就业,也让整体体系能和美日澳的格局匹配,最终变成澳大利亚在印太安全网络里的关键支撑。
对日本来说,之前一直在推苍龙级潜艇参加澳大利亚的常规动力潜艇招标,虽说最后没成事,但也在这个过程中拉近了两国在军事方面的交流和沟通。
这次一旦赢得澳大利亚未来护卫舰的大单,就算是第一次把大型主战装备推向海外市场,也是继给菲律宾交付雷达系统之后,第二次把大型防务装备卖到国外。
日本一心想把出口做起来,全政府都出动,齐心协力推动这个项目,也让日本正式踏入国际武器市场的大门。这事儿,可算是日本未来“正常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