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一个让人冷汗直流的年份。就在那个夏天,仅仅一天之内,一个叫费利克斯·乌里茨基的高官在彼得格勒被枪杀,几乎同一时间,列宁在莫斯科也倒在了刺客的子弹下。这天,全国陷入恐慌,街头巷尾流传着“谁才是下一个”的疑问,而政权也随即拉开了红色恐怖的序幕。很多人或许没听过乌里茨基这个名字,但他的死亡,却像投进湖里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令人胆寒的结局?他到底是革命的英雄,还是红色恐怖的帮凶?答案远没有那么简单。
有人说,乌里茨基就是“苏联霍去病”,革命铁拳不软;也有人觉得他是“老好人”,坚决反对滥杀无辜。两种声音争得脸红脖子粗,党内外还为他投票时的弃权吵成一锅粥。你以为他带着契卡闹得大家人心惶惶,结果一查史料,他竟然多次站在反对滥用暴力的那边。乌里茨基,在苏俄风口浪尖上的到底是狠角色还是冤大头?有人觉得他拳头举得高,落地却是擦边球。可最劲爆的细节还没揭出来,就像看推理小说,故事突然打住——他为什么和大规模处决总是若即若离?革命的口号背后带着一小撮温情,这把火到底会怎么烧下去?
咱们抽丝剥茧,先看看乌里茨基是怎么一路摸爬滚打出来的。他家里其实挺普通,还是犹太商人,小时候天天读《塔木德》,后来被姐姐拉进了俄罗斯文学的大门。那会儿基辅大学法学院毕业很风光,结果直接被卷进军队,两年服役成了革命种子的播种机——鼓动士兵、散发宣言,干脆一脚踹开旧体制的大门。被逮捕流放八年,他把“吃苦”写成自传,谁都觉得他铁石心肠。可你要问老百姓咋街边卖包子的会说:这人有点儿像我们小区团委,嘴上革命,心里还有点小温和。有人目睹他发号施令,一副“依法依规”的劲头,也有人流传他在大规模处决投弃权票,偷偷“反骨”。大家议论纷纷:这么个大官,看上去能带队杀人,其实还拦着队伍刹车。到底是巧妙求生,还是责任感爆棚?
局势好像终于安静下来。1918年春天,苏俄新政权尚且稳定,乌里茨基坐在权力核心,但公开反对劫持人质、暗杀和非法处决。他给契卡下了狠命令,谁乱来就地开批——不仅要打击腐败,还限制红军搜查权,把处理武器案件交给了革命法庭。有人感觉不对劲:革命不是一切为了胜利吗?为什么他总拦着不让队伍开刀?激进派有点不爽,说他太婆婆妈妈。报纸上、会议里反方声音开始冒头:都这时候了,还管那么多条条框框,能不能有点革命风范?支持者却在后面喊:要的就是这种不带血的手腕。表面平静里,党内和社会紧张情绪其实一点都没消散。每个人都在等风吹草动,谁都知道,这种假象维持不了多久。
突然,剧情急速反转!彼得格勒石油公社门口,一声枪响让所有人跌了眼镜——乌里茨基死了。暗杀者坎内格瑟的身份不是穷鬼,而是社会革命党打手,瞄准的偏偏是这位著名的契卡主席。翌日,列宁也遭遇刺杀。全俄政权高层吓得瑟瑟发抖,红色恐怖立马全面升级。乌里茨基此前特意反对滥杀,但是他的遇害反而成了政府镇压的绝佳理由,成百上千的反革命分子被清算,老实人也跟着倒霉。党内激进派趁机大开杀戒,谁还记得他那些温和的法令?前文提到的那些法庭、限制权力、依法治理,都像浪花一样被冲碎。大家开始怀疑:“温和派”是不是就是革命中的活靶子?乌里茨基的主张,瞬间被历史的皮鞋踩在脚下。
几天之后,城市空气开始恢复“平稳”,但红色恐怖的阴影愈发沉重。表面上似乎没人再敢闹事,然而问题远比杀人幽静更吓人。反革命、激进派、温和分子之间的裂痕越拉越大,彼此针锋相对,谁都觉得对方才是麻烦制造者。苏维埃政府下令大规模处决,乌里茨基的追随者或被边缘,或选择沉默。基层群众本来盼望社会和平,结果发现和平换来的常常是恐怖和镇压。新的困难接连冒头:政权信誉开始下滑,民心疏离,有人偷偷盼着“莫不如他早点退出历史舞台”。一时间,社会两极不再只是理论上的冲突,而是肉眼可见的裂痕——从党内斗争到街头巷尾,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做起了“国事评论员”。
革命里的英雄和温和派搞到一起,往往下场都不痛快。乌里茨基看起来是个好人,实则夹在暴力与和平的中间,不上不下。他不是无缘无故扛着契卡的牌子,那份留手和弃权其实更像给自己留后路。你看那些号称追求公正的政策,真遇到乱世还不是变成空谈。反对派骂他是扯淡的绅士,支持者夸他“铁肩担道义”,但这两个评价其实都不咋靠谱。你要是说他拯救了苏维埃,那他死掉以后所有温情措施都让极端分子踩在脚底。夸归夸,聪明人读懂了这套套路:温和派的和稀泥救不了革命党自己,横竖都是替罪羊。上边说他比捷尔任斯基温和,这算优点吗?真到了拼命的时候,“温和”没啥用,反而容易被人拿来做推动恐怖政策的挡箭牌。夸归夸,明里暗里都在耍心眼,乌里茨基在历史上留下的,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谁还敢认真学他?没准学着学着也会变成牺牲品。
你觉得革命需要铁腕还是温和有度?乌里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