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月均销量不足1000台,曾经的神车现在怎么了?曾经的神话为什么开始崩塌?

前段时间刷汽车圈的新闻,有个话题突然刷屏了——曾经那个加价30万的丰田埃尔法,现在降价20万还是没人要。

这个转变来得太快。

还记得去年那会儿,埃尔法在中国市场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要买这车得等上大半年,加价10多万块那是常规操作,动不动加价30万都有人争着要。有些老板甚至就是为了"比别人牛"而去买埃尔法,不管开不开,就冲那个logo和"稀缺性"。那时候网上骂声一片,什么"割韭菜""人傻钱多"的段子满天飞,但似乎越骂销量越好。

但今年的情况变了。

根据最新数据,埃尔法在2025年1月到9月只卖出了9219台车。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小,可换个角度一想就吓人了——这相当于平均每个月还不到1000台。而且这是在全中国范围内,分配到各大城市,一个城市一个月可能就几十台。曾经4S店门口排队的壮观场景,已经成了往事。

更扎心的是,那些曾经加价的经销商现在开始打折。从北京到上海,从福州到广州,埃尔法的终端价格开始松动。有些地方甚至降价20万还是没有现车。这个反差之大,真的让人有点难以接受。

网上甚至有人说,埃尔法的"神话"彻底终结了。

这件事为什么值得好好聊一聊呢?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款车的销量问题,它代表了整个中国豪华MPV市场的一个转折点。那种靠着品牌光环和稀缺性就能卖天价的时代,可能真的过去了。

第一部分:月均销量不足1000台,曾经的神车现在怎么了

翻出去年的新闻再看一遍,你会发现有多扎心。

2024年,埃尔法在中国市场还卖了16500台左右。虽然比2022年的21000台下滑不少,但至少还能看。可今年前九个月就只有9219台,这意味着如果后面三个月保持同样的速度,全年也破不了1万2千台。而且这个趋势是一路下滑的,越往后越难看。

换成具体的数字就是,从2022年的平均月销1750台,滑到2024年的平均月销1375台,再到今年的平均月销1000台左右。每一年都在往下走,这已经不是波动,这是趋势性的衰退。

最离谱的是价格。曾经的加价盛况消失了,现在的问题变成了"为什么要加价呢"。有些二手埃尔法的价格跌得特别惨。一台2023款的二手埃尔法,开了两年,现在收车价能比新车便宜一半还不止。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要知道,埃尔法之前在保值率水平上是市场排名最前面的。

经销商的态度也变了。那些曾经傲慢地说"不加价就没车"的4S店销售,现在一个个改成了"有优惠,欢迎咨询"。整个销售逻辑从卖方市场彻底变成了买方市场。有些店里甚至说无现车,不过这不是因为车好卖,而是因为订单本身就少,干脆就不囤车了。

有个很扎心的对比数据。新能源MPV领头羊腾势D9,2025年1月到9月卖了多少台呢?累计超过7万台。单单一月就能卖8000多台。而埃尔法整个九个月才9200多台。这个差距大到什么程度呢?腾势D9平均一个月的销量,就快赶上埃尔法三个多月的销量了。

这就像一个曾经的商业帝国突然失去了市场。人们开始问,埃尔法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这款车的处境会这么尴尬?

第二部分:曾经的神话为什么开始崩塌

埃尔法的故事得从为什么这么值钱说起。

这款车2002年在日本上市,2008年进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确实代表了一种身份。那些谈几十亿生意的老板喜欢坐埃尔法,有名的明星也坐埃尔法。久而久之,这车就成了"成功人士"的代名词,成了"有钱有品味"的象征。问题是,这个象征本身就很虚。

埃尔法的高价从来都不是因为技术有多牛,配置有多厉害。本质上它就是一台本田奥德赛的姐妹车,用的也是2.5升混动系统,没有什么特别先进的地方。可为什么能卖到100多万呢?就是因为这个身份标签和稀缺性——全世界每个月的产量就那么点,日本本土消化一部分,欧洲消化一部分,分到中国的就更少了。

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再加上中国高净值人群的消费特点——看重品牌、看重稀缺、看重能不能在商业场景中"显示身份"——就造就了埃尔法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加价10万块是基础,加价30万也能有人买。甚至有人不是真的想开这车,就是想要"有这么一台车"这个事实本身。

但这个逻辑有个致命的漏洞——它特别容易被替代。

当国产新能源MPV开始崛起的时候,这个漏洞就暴露出来了。腾势D9出现了,极氪009出现了,小鹏X9也出现了。这些车不一定比埃尔法便宜多少,但至少看起来更新、更科技、更符合现代审美。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供应足够充分,不存在要等一年才能提车的问题。

人们开始问一个致命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买埃尔法呢?

有人说是因为保值率,但这个理由随着销量下滑也变得不那么成立了。二手埃尔法的价格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坚挺。有人说是为了身份象征,但当满街都在聊新能源MPV的时候,坚持开一台混动的日本车,反而显得有点过时。有人说是为了商务场景,但现在的年轻企业家和投资人坐腾势D9的也很多,甚至可能坐得更多。

加价的神话本质上是建立在一种错觉之上的——错觉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东西人人都买不到,所以它值钱"。但市场是动态的。当你的价值主要来自稀缺性和品牌光环,而不是真正的产品力和科技竞争力的时候,一旦有更好的替代品出现,这个价值就会瞬间坍塌。

人们的消费心理也在变。这两年,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那种"为了身份而消费"的逻辑是不是真的值得。加价买车的故事在网上被吐槽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人开始真正地用脚投票——不买了。反正有新能源MPV可以选,为什么非要多花15万块来等半年呢?

第三部分:新能源MPV凭什么能抢走埃尔法的生意

这个转变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新能源MPV的优势乍一看很明显。腾势D9的配置、空间、科技配置确实都不差,价格也没有比埃尔法便宜太多,但至少不用加价,至少能立刻提车,至少屏幕更大、功能更多。更关键的是,买新能源MPV的人现在越来越多,社交属性反而慢慢转向了这边。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新能源指标反而比燃油指标更好拿。这个政策因素就决定了很多人的选择。你不是想买埃尔法不了,而是根本拿不到燃油指标。既然有新能源MPV的选项,干嘛还非要排队等埃尔法呢?

而且新能源MPV这几年的迭代确实很快。从续航到充电速度,从内饰到智能配置,这些车在快速进化。相比之下,埃尔法这几年的更新就显得比较缓慢。2025款埃尔法黄金版上市,主要改变就是加了个加热方向盘、新轮圈、座椅按摩功能什么的,这些配置听起来很豪华,可放在新能源MPV的对标产品面前,就不那么稀罕了。

腾势D9的销量数据特别能说明问题。今年前九个月,这车卖出去7万多台。按照这个速度,全年能破10万台。埃尔法呢?一整年能破1万2千台就不错了。差距有多大?腾势D9平均一个月的销量基本上就是埃尔法的两倍还多。

这背后还有个很关键的因素——消费者心态的变化。曾经那种非埃尔法不坐的心态淡了。老一代的老板可能还在乎那个品牌光环,但新一代的企业家和投资人呢?他们更看重实际好用不好用,而不是这车的历史有多久。你给他们一台配置够新、够先进、够舒服的新能源MPV,他们照样坐。

而且有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能源汽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从前一提到新能源车,很多人会怀疑续航、怀疑充电。现在呢?充电基础设施全国铺开了,续航也都在500以上,特别是这些MPV,续航动不动就六七百公里。这些忧虑基本消除了。

反而是燃油车开始显得有点过时。你开一台混动SUV或混动轿车,现在还是很常见。但开着混动MPV在城市里跑,尤其是一台这么贵的混动MPV,慢慢地就有人会问"为什么不选新能源"。这种问题被问多了,就会动摇你的购买决策。

第四部分:网友的真实声音和市场的新共识

埃尔法从"热销"到"滞销"的过程中,网友的评论态度也在悄悄变化。

从前,有人吐槽埃尔法加价,那基本是出于嫉妒或者看不惯这种消费逻辑。现在,有人说埃尔法卖不动了,评论就变成了"活该""市场检验"这样的论调。甚至有些自媒体开始写"埃尔法的终结""曾经的神话破灭"这样的标题,仿佛在庆祝什么。

但仔细看网友的讨论,其实有几个主题一直在重复。

有人问"埃尔法除了品牌还有什么",现在回答这个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地说"好像没什么了"。因为论配置,新能源MPV不差;论舒适度,新能源MPV也不差;论科技感,新能源MPV还更强。唯一的区别就是历史、品牌、那个虚幻的身份感。当这个东西不足以支撑100多万的价格差异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用脚投票。

有人说"加价10万买配置太不值",这样的声音也多了起来。曾经加价30万还有人买,现在加价10万都有人嫌。这不仅是价格问题,背后是人们对这笔钱花得是否划算的重新评估。花100万买一台相对来说没什么特别优势的混动MPV,确实有点难以服众。

也有理性的声音在说"埃尔法其实是好车,只是价格虚高"。这个判断应该是最公正的。埃尔法本身的产品力没有问题,乘坐舒适性、做工质量这些都不错。问题就在于价格脱离了实际价值,完全被加价和品牌光环撑着。一旦这些撑不住了,车的真实价值就会暴露出来。

还有人在讨论二手埃尔法的问题。一台两三年的埃尔法,贬值幅度之大,简直比新能源车还夸张。有人花100万新买的埃尔法,两年后卖二手可能就是50多万。这个数字会吓跑很多潜在买家——我为什么要花这个钱买一台"掉价王"呢?

汽车圈的讨论也渐渐转向。从前大家都在争论"埃尔法值不值这个加价",现在慢慢变成了"埃尔法还能不能救"。这个转变很细微,但信号很明确——这车的问题已经不是加不加价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市场竞争力的问题。

从销售数据的角度,这个市场共识已经很明显了。埃尔法还有买家,但买家的数量在严重萎缩。那些曾经"不管怎样都要买埃尔法"的老板,现在开始有顾虑了。这种顾虑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市场的真实反应——销量暴跌。

第五部分:埃尔法的未来在哪里

这件事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消费者不是傻的。再高级的品牌光环,再稀缺的产品,如果价格虚高到一定程度,最终还是会被市场教训。埃尔法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个案例。

未来埃尔法会怎么样?有几个可能的路。

一种可能是继续降价。这个方向丰田似乎已经在走了。从加价30万到加价10万,再到现在有地方开始谈折扣,丰田在一步步调整预期。长期来看,埃尔法的价格可能会继续向下修正,直到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价位。如果有一天埃尔法以85万、80万的价格出现,那可能才是它真实价值的反映。

另一种可能是埃尔法继续边缘化。如果丰田不采取有力措施去更新产品、提高竞争力,埃尔法可能就会沦为一个小众选择。那些真的热爱这个品牌、不顾价格的死忠粉还是会买,但数量会很小。这样的话,埃尔法可能就会从"热销车"变成"小众豪华车",存在但不火。

第三种可能是丰田推出新产品来竞争。既然埃尔法卖不动了,丰田可能会考虑引入新能源MPV或者针对新一代消费者的产品。这样的话,埃尔法就会被自己人打败,但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商业决策。

最现实的预测是什么呢?应该是第一和第二种可能混合。埃尔法会继续降价以维持基本的销量,但整体市场地位会下滑。那些曾经因为买不到埃尔法而眼红的人,现在可能会选择新能源MPV或者其他品牌的产品。埃尔法从"神车"变成"可选项",从市场主角变成配角。

这个转变其实反映了更深层的东西——中国的高端消费市场在成熟。不再是有钱就买,而是要评估性价比。不再是看品牌历史,而是看产品力和服务。这对整个汽车市场来说,其实是好事。因为这会促进厂商真正关注产品,而不是靠品牌光环和人为制造的稀缺性来赚钱。

对于那些想买豪华MPV的消费者,现在的选择反而更多了。埃尔法,腾势D9,极氪009,甚至未来可能还会有其他品牌的产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谁的产品力最强、性价比最高,谁就能赢。埃尔法曾经的优势——品牌光环和稀缺性——在这样的竞争中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结语:市场从不说谎

埃尔法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市场从不说谎的故事。

那些曾经为了"身份"而花天价买埃尔法的人,现在面对着一个尴尬的局面——这个身份象征不值钱了。这种感受可能有点扎心,但这就是市场的真实反应。消费者用脚投票,用钱包投票,最终的结果就是销量暴跌和价格松动。

从这个角度看,埃尔法的衰退未必是坏事。它警示了整个汽车行业和消费者——靠品牌光环和人为制造的稀缺性来维持高价的时代,正在逐渐过去。

未来,消费者会更理性。他们不会再因为"这车难买"就甘愿加价,不会再因为"这个品牌有历史"就无脑掏钱。他们会看产品,看配置,看服务,看售后,最后综合评估到底值不值这个价。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谁的产品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活得好。

对于埃尔法来说,未来的路还是有的,但肯定不是继续靠品牌光环和高溢价的日子了。它需要真正回归产品本身,考虑怎么在竞争激烈的豪华MPV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至于那些曾经梦想买埃尔法的人,现在可能更应该问一个问题——我买这么贵的MPV真的是为了坐着舒服呢,还是为了显示身份呢?如果是前者,市场上已经有其他选择了,而且性价比更高。如果是后者,那可能也该反思一下,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真的需要靠一台贵车来证明自己吗?

市场的答案已经很明确了。埃尔法从火爆到滞销,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次教训,值得整个汽车行业和所有的消费者好好思考。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