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特朗普私下鼓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你们的导弹能不能打到莫斯科? ”泽连斯基当场放话:“只要美国敢给,我们就敢打! ”
但短短两周后,特朗普突然改口公开宣称:“乌克兰不应攻击莫斯科”,甚至表示“我不站在任何人一边”。 这场态度180度大转弯,背后藏着三重关键算计……
一、国内压力:选票比导弹更重要
共和党内部对“无限援乌”早已不满。 2023年10月,众议长麦卡锡因力挺610亿美元援乌法案,直接被党内强硬派掀下台。
今年7月参议院批准5亿美元援助时,特朗普立刻甩出“北约买单”方案——武器美国造,账单欧洲付。
选民更不买账。最新民调显示,59%美国人认为特朗普的乌克兰政策“不靠谱”,45%民众抱怨援乌花钱太多,喊着“把钱用在医保和住房上”。
特朗普还背着34项刑事指控。 此时若被扣上“战争贩子”帽子,中间选民可能集体跑光。
二、战场现实:普京的拳头比嘴硬
俄军正用实战给特朗普“上课”:
7月13日控制顿涅茨克两个村庄后,俄军发动七天连环空袭,1800架无人机+1200枚制导炸弹炸瘫乌军武器库和运输线;
朝鲜秘密供应1200万枚炮弹,让俄军火力储备飙升;
俄国防部放话:若乌袭击莫斯科,将启动“波塞冬”核鱼雷反击。
特朗普团队评估发现:真把普京逼急,俄罗斯断供油气,美国加油站油价可能飙上天。 2018年驻德美军40%石油靠俄供应,这根软肋至今没完全斩断。
三、欧洲算盘:盟友不是提款机
特朗普的“北约买单”计划看似精明,实则暗雷遍布:
德国总理默茨虽承诺当“欧洲领头羊”,采购爱国者导弹支援乌克兰,但每套10亿美元的天价让德国民众肉疼;
法国总统马克龙一边增加军费,一边坚持“给外交留空间”,明显不想绑上战车;
北约秘书长吕特刚逼成员国承诺将军费提到GDP的5%,就被特朗普当成了甩锅工具。
当特朗普威胁对俄征收100%关税时,莫斯科股市反而大涨2.7%——金融市场的耳光比政客的嘴更真实。
四、个人算盘:危机变摇钱树
“交易艺术”在此刻登峰造极:
让欧洲掏钱买美国武器,再转送乌克兰,军火商赚差价,自己落个“精明的商人”名声;
抛出“50天停火通牒”,表面施压普京,实则把球踢给欧洲。 谈判成了是特朗普功劳,崩了是俄罗斯顽固;
法律团队趁机发力:34项指控上诉关键期,国际风波转移公众视线。
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感谢特朗普时,乌克兰议员贝祖赫拉直接戳破泡沫:“特朗普又给了普京50天攻城时间! ”
而在莫斯科,前普京助手马尔科夫轻蔑评价:“虚张声势罢了,他早放弃推动和平了。 ”
这场“变脸大戏”的真相,或许藏在特朗普那句脱口而出的生意经里:“这对我们是门好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