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帅是共和国军队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威信源自卓越的才能。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时,他凭借实力赢得了麾下所有精兵强将的衷心信服。
就连威名远扬的名将许世友,见到昔日的老领导徐帅时,也是满心敬佩。提起这事儿,不得不分享一段徐帅与许世友之间的小插曲。
在红军时期,我党的最高教育机构是红军大学,它于1936年6月1日正式创立,校址设在陕西省的保安县。
1937年1月,红军大学更名为抗日军政大学,即“抗大”,并迁至延安。林总为首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毛主席主管教育委员会,罗瑞卿为教育长,刘亚楼负责训练部。
那时,抗大学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红军里的中高级将领,另一类则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爱国青年。
自1937年1月起至1945年8月,抗大共培养十万余名党政军干部。它是我党干部的重要培育基地,对我军建设意义重大,地位极为重要。
理解这一点后,就能清楚认识到,选任抗大校长这一职位的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久后,林总意外被盟友阎锡山部队所伤,伤势严重,只能前往苏联接受治疗并休养身体。
抗大副校长刘伯承,在全面抗战开始后,奔赴前线,出任八路军129师师长,与小平同志并肩作战,在太行山区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
同时,毛泽东主席还需全盘负责党政军的各项事务,每天工作繁重,难以抽身,因此很难亲自管理抗大的日常事务。
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抗大的日常运作实际上是由教育长罗瑞卿负责管理的。
然而,学员数量的增长带来了更多事务,罗瑞卿同志明显感受到了工作负担的加重。
核心在于,学员多为各部队的高级军官,因此亟需一位威望卓著的校长来领导并稳定整个局面。
随后,罗瑞卿将这一情况详细地向毛主席进行了汇报。
毛主席听后点头,说:“明白了,这事我知道了。我会和其他领导一起商量,确定合适的人选。”
最终,经过深入讨论,毛主席脑海中浮现出徐向前同志的身影,他是一位战功赫赫、经验丰富的杰出统帅。
1943年春天,徐向前作为陕甘宁晋绥联军的副司令和参谋长,在给部队讲解军事理论时,突然接到贺龙发来的电报,电报中称有紧急事务需要他立刻处理。
接到电报,徐向前迅速返回兴县的司令部。他心急如焚,一路疾驰,只为尽快抵达驻地,处理紧急事务。
贺龙对徐向前说:“向前,毛主席想和你聊聊,你得马上动身去延安。”
随后,徐帅立刻放下了手头的工作,迅速踏上了行程。
抵达延安后,徐帅立刻前来拜见毛主席,没有丝毫停歇。
毛泽东站起身,与徐向前元帅紧紧相握,随后示意他坐下。
接着,毛主席详细询问了前线部队的近况,随后话锋一转,认真地问徐向前元帅,对工作上是否还有其他想法或规划。
徐帅表达了他的愿望,希望能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而非留在后方,他渴望能在一线带领士兵,亲身参与战斗。
听完徐帅的提议,毛主席爽朗大笑:“子敬,战斗还多的是,不必急于这一场,慢慢来!”
听完徐帅的汇报,他微微点头,但心中对毛主席的意图仍有些捉摸不透。
毛主席直接说明来意:“子敬,中央安排你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校长,你觉得如何?”
徐帅一听,瞬间愣住了。他虽然有过两年教小学的经历,但从未担任过校长,缺乏管理学校的经验。
徐帅急忙向毛主席表示:“主席,我从没管过学校,担心做不好校长。另外,我渴望上前线指挥战斗,与日寇较量!”
听完徐帅的讲述,毛主席默默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后说:
林是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都能成为校长。你作为第一期学员,胜任校长更是没问题。并且,中央已决定由你出任校长,李井泉任政委,与你共同管理。
听到指示,徐帅点头答应,对毛主席说:“那我来试试,如果感觉我不胜任,或者工作没进展,请再找人接替。”
毛主席见徐帅点头答应,笑容满面地说:“我对你有信心,这项工作你一定能胜任,放手去做,不用担心。”
毛主席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徐向前接任抗大校长职位后,学校迎来快速发展,各地纷纷设立12所分校,学员数量持续增长。
学员数量增多后,趣事也随之而来。各种意想不到的欢乐场景,让学习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抗大当时有许多学员是从前线归来接受再教育的,其中不乏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例如陈赓、杨勇、许世友等人。
这些将领都是赫赫有名的战将,个性鲜明,管理起来颇为不易。从这点就能体现出徐帅卓越的管理才能,他确实很厉害。
随后,一些没买到票的学员强行闯入。检票员清楚他们的学员身份,管理起来颇为棘手,无奈之下,只能让他们通过。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徐帅决定采取行动,着手整顿这种不良现象。
某天剧场有表演,许世友同志因故迟到,未能购得票。他打算直接进入剧场。
进入剧场门口那一刻,他意外发现徐帅已然端坐在那里。
目睹此景,许世友同志立刻转身离去,丝毫不敢耽搁。他毕竟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员,对徐帅心怀深深的敬意。
之后,徐帅连续一周每天都守在剧场门口,协助检票员完成检票工作。
徐帅的管理手段确实高明,他的方法不仅有效,而且令人叹服,整个管理体系条理清晰,执行起来顺畅无阻。
铭记“布衣元帅”徐向前!他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平民本色,令人敬仰。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