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万!这个数字在北露园业主群里炸开了锅。谁能想到,三年前还值635万的43平小窝,如今竟跌去了将近一半?这不是个案——从阜成门到东直门,从工体到菜户营,二环内的老破小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值崩塌。
这场始于2024年的价格雪崩,已经让北京核心城区超过2000个老旧小区的业主感受到了刺骨寒意。
海晟名苑的张阿姨至今记得2017年600万成交时的喜悦,当时中介信誓旦旦保证"皇城根下的房子只会涨不会跌",如今同户型挂牌310万却无人问津,连看房的人都寥寥无几;海运仓小区的李先生苦笑着说,他2017年678万买的房子,现在370万都难出手,每月还要偿还2万多的房贷,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普通家庭半生积蓄的蒸发。更令人担忧的是,根据贝壳研究院的抽样调查,这类业主中63%都是掏空"六个钱包"才勉强上车的刚需群体。
这些跌幅令人触目惊心。但更可怕的是,下跌似乎看不到尽头。链家的一位从业15年的资深经纪人王磊告诉我,现在二环内老破小的带看量同比减少了60%,"很多房子挂半年都无人问津,业主每隔两周就主动降价10万,形成恶性循环"。他展示的内部系统显示,德胜门片区已有17%的房源挂牌超过300天,创下历史纪录。
政策组合拳的威力2025年8月取消五环外限购后,需求明显外流。我爱我家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政策实施首月,五环外新房成交量就激增了80%,其中70%的买家原本计划购买城区老旧房源。与此同时,二套房首付比例从60%提高到75%,直接掐断了投资客的入场可能。住建委内部人士透露,这套"疏解+去杠杆"的组合拳是经过精密测算的主动调控。
居住理念的变革"现在的年轻人宁愿多坐半小时地铁,也要住新小区。"21世纪不动产的赵经理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2025年购房者中,选择15年以上房龄的比例从2020年的58%骤降至19%。确实,没有电梯、停车困难、管道老化...这些老破小的硬伤在新时代愈发凸显。某互联网公司90后员工小林的说法很有代表性:"花500万住没有地下车库、外卖小哥都找不到的胡同?我宁愿去昌平住loft。"
学区房光环褪色多校划片政策实施后,学区房的不确定性大增。西城区某重点小学的招生老师透露,今年该校划片范围扩大了30%,"买了房也不一定能上"的观念正在蔓延。教育专家指出,随着教师轮岗制全面推行,名校师资流动性增强,用房产绑定教育资源的模式正在瓦解。数据显示,传统学区房价格跌幅比非学区老破小还要高出8个百分点。
有趣的是,并非所有房子都在跌。我注意到几个现象:
海淀中关村一带的次新房价格依然坚挺,部分科技企业周边的品质社区还有3-5%的微涨
朝阳CBD区域的高品质公寓凭借物业服务和商业配套,维持着5%左右的涨幅
五环外地铁沿线的新盘销售火爆,如17号线终点站未来科学城板块,开盘去化率达92%
这种分化说明:单纯的地段优势已经不够,产品力成为新的价值标杆。当前市场呈现"三明治结构"——顶端10%的优质资产和底部30%的老旧房源价差持续拉大,中间层则面临重新洗牌。
核心地段的老破小可能还有10%-15%的下跌空间,直到租金回报率回升至3.5%的合理水平
城市更新政策或将带来转机,但进程缓慢。目前纳入改造计划的小区不足总量的5%
学区政策如果调整,可能引发新一轮价值重估。但教育公平化是大势所趋
这场价值重估的阵痛还在继续。但换个角度看,泡沫挤出后,市场或许能回归更健康的状态。只是,那些在高位接盘的业主,注定要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民生聚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