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被压着?背后真相原来是这样
彭博社最近放了个消息,说咱们的国有银行在现货市场上悄悄卖人民币,买美元,还用掉期交易打掩护,搞得人民币最近想涨都涨不起来。这事儿听着挺玄乎,但细扒一下数据,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你要是最近关注汇率,可能也发现了,人民币兑美元的远期价格越来越“不香”了。在岸人民币12个月掉期点现在跌到了2022年以来的最低负值,啥意思?就是说你想锁定未来买美元的成本,现在得花更多钱。市场情绪摆在这儿——大家对美元的需求,明显上来了。更关键的是,过去几周,在岸市场的掉期点甚至超过了离岸市场,这个倒挂的幅度,是2013年以来头一回见。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国内市场,抢美元的人更多,劲头更猛。
国有银行的动作,其实不是心血来潮。它们在现货市场大手笔卖出人民币、买入美元,再通过掉期操作对冲风险,这套组合拳打得挺稳。表面看是市场行为,背后其实有宏观调控的影子。人民币要是涨得太猛,出口企业的日子就不好过。你想啊,人民币一升值,咱们的东西在国外就变贵了,订单一少,工厂开工率下来,就业压力立马就上来了。所以,适当压一压汇率的升势,其实是给出口企业喘口气的机会。
但这操作也带来一个副作用——市场对美元的预期被强化了。本来可能只是部分企业或个人想换点美元备用,结果一看银行都在买,风向标一变,跟风的就多了。这就像是菜市场里,突然有人开始抢购大白菜,别人一看,不管为啥也跟着买,价格立马就上去了。现在在岸市场的美元需求,某种程度上就是被这种“信号效应”推着走的。
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掉期市场在岸和离岸的价差拉到历史高位,说明境内外市场对人民币的看法出现了明显分歧。境外投资者可能还觉得人民币有升值潜力,但境内资金更现实——他们看的是企业订单、外贸数据、政策风向。当现实压力摆在眼前,信心再足也得先顾眼前。
这波操作说白了,是稳字当头。经济复苏的根基还不牢,出口这根支柱不能轻易动摇。银行出手调节汇率,不是要让人民币贬值,而是不让它涨得太快、太猛。就像开车,上了坡道不能猛踩油门,得稳住油门,慢慢走。
至于未来怎么走?还得看基本面。如果外贸回暖,企业订单回来了,人民币自然有底气。但现在嘛,先稳住阵脚更重要。市场永远在博弈,政策也在找平衡点。咱们普通人看热闹的同时,也得明白,汇率这玩意儿,从来不是单纯由市场决定的。
风浪越大,鱼越贵,但船也得掌好舵。
资料来源:彭博社(Bloom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