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罗斯无人机一再增加产量,乌克兰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加重。一架俄罗斯远程无人机的残骸被乌克兰军方拿到,并在对其核心设备进行分析时,发现“摄像头来自中国广州”的消息,这让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甚至一些乌克兰媒体竟然建议把距离7000公里之外的广州工厂列入攻击目标。
其实,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双方在无人机产量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乌方有点迷失方向,于是开始试图抹黑我们。
最新的西方情报机构评估指出,俄军以“天竺葵-2”为主要型号的远程自杀式无人机,每月产量已经达到了5000架,与2023年俄罗斯民用无人机月均大约500架的生产规模相比,增长了接近10倍。
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也表示,俄军无人机的产量已经达到了国家项目设定目标的三倍。
这么大量的产能转化成了实际的战场压力,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最近在社交媒体上透露,俄罗斯在过去一周大约发射了1800架无人机,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数百架无人机朝乌克兰目标飞去。
俄罗斯无人机产能的快速增加并非偶然,而是有多重原因推动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与伊朗的技术合作,虽然两国都否认,但俄军目前使用的“天竺葵-2”自杀式无人机在外形和设计上与伊朗“沙赫德-136”非常相似。
这种成本低廉的攻击型无人机能够携带炸药,飞行数百公里,用集中的战术不断施压乌克兰的防空系统。每架价格大概是2万美元,差不多只是“口径”巡航导弹的五四分之一。
俄罗斯也在努力增加自己的生产能力。因为西方制裁导致零部件短缺,他们对无人机进行了全面的国产化升级,使用了大量标准化的商业配件,降低了制造难度。
除了这些,俄军还通过国际市场采购民用核心设备来补足短板,打造出稳定的生产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不仅增加了无人机的生产数量,导弹的产能也同步提升,现在每个月能制造200到250枚各类导弹,预计年产量会突破3000枚,差不多是乌克兰战争之前的两倍。
普京总统最近还提到,到2025年,俄罗斯的远程导弹产量会再提高25%到30%。
乌克兰的无人机生产能力就显得有点吃紧,虽然得到了欧美国家的帮忙,但实际成效并不太理想。
更让人担忧的是,乌克兰难以搭建起稳固的生产体系。2024年4月8日,俄军动用“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系统,彻底摧毁了扎波罗热市的一个大型无人机仓库和相关生产车间。俄国防部发布的视频显示,导弹准确击中了目标建筑的核心位置,车间几乎被夷为平地。
这种类似的打击不断重复,让乌克兰根本没法建立起规模化的生产线,只能靠一些小型作坊制造轻型无人机,产量一直追不上俄罗斯,结果也就造成了前线局势的失衡。
就在这样的局面下,乌克兰发现俄罗斯无人机残骸里装有中国广州生产的民用摄像头,一些媒体开始发表一些荒诞的言论。
他们不仅建议将距离7000公里外的广州工厂纳入打击目标,还捏造了“仅有中国单方面向俄罗斯供应”的虚假消息,并对所谓的“供应商”进行制裁。这样的举动其实反映出乌克兰不愿正视自己产能落后的真相。
实际上,中国在无人机及相关物项的出口方面实行了严格的控制措施。根据2024年8月15日商务部发布的公告,对一些特定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和相关物品实施出口限制,规定出口公司必须提交最终用户和用途证明,并明确禁止未被列入管制名单的民用无人机用于军事用途。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特别强调,中国坚决支持企业在民用领域积极进行无人机的国际贸易和合作,同时反对民用无人机被非法用于非和平的用途。
令人觉得讽刺的是,俄罗斯的无人机里也大量用了西方的零件。乌克兰国防情报总局(HUR)对被俘的俄罗斯S-70“猎人”无人机进行研究后发现,里面至少有30个西方的部件,涉及美国的AnalogDevices、德州仪器、Xilinx-AMD,德国的英飞凌,以及瑞士和意法半导体等公司的产品。
早些时候,乌克兰的技术情报官员曾向CNN展示过一架被俘的海鹰-10无人机,上面用了美国制造的定位器、日本的发动机和法国的热成像模块。这说明在现代战场上,民用零部件通过各种方式被引入战斗中,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而这并不是中国单方面的问题。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顾问弗拉迪斯拉夫・弗拉修克也曾对路透社说过,在战场上回收的武器里,经常能找到各种电子零件,比如俄罗斯海鹰无人机的导航系统中就用到了中国的配件,而此前这个系统采用的还是瑞士的技术。
乌克兰军情部门还发现,俄军新型V2U打击无人机里用了中国制造的LeeTopA203迷你计算机,里面配有负责图像处理和目标追踪的英伟达Jetson Orin模块。这些民用零部件本身不是军用货,但它们之所以能流入战场,主要还是因为管控上出现了漏洞和通过第三方中转的贸易,而不是生产国有意为之。
在当前的俄乌冲突中,无人机的生产能力差异,其实反映出两边工业体系和国际援助水平的整体差别。俄罗斯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了稳定的生产线,把昂贵的精确制导武器和大量低价无人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战术上的优势;而乌克兰因为战场环境限制和外部的支援不足,难以实现产能的提升。
把自身的困难归咎于第三方国家出口的民用产品既不公平,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些空洞的指责和荒谬的言论,根本无法改变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充其量只是乌克兰用来安慰自己的一种虚假心理安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防止民用技术被滥用,需要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而不是单方面责怪某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