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播不到24小时,张雪峰罕见低调,其实早已给自己备好“退路”
10月22日晚上,张雪峰小号开播,一下子涌进来几万人,这热度真不是盖的。之前贬文科生那一套突然不提了,还说起“文科大有可为”,坐姿端正、语速也慢下来,不像以前那么咋呼。
不少人猜,他是不是被吓怕了,现在只想保住账号。但细想一下,这哥们哪会只有直播这一个靠山呢?
别看直播间人气爆棚,其实对他来说,直播只是流量入口。真正让家长心甘情愿掏钱的,是那些线下报考服务——什么“梦想卡”“圆梦卡”,价格动辄上万,每次上线基本抢光。有高考就有焦虑,有焦虑就有人买单。这条赛道只要还有考试存在,就不会断档。
前阵子行业里曝出过临时工帮忙填志愿还耽误孩子升学的事,让家长更在意机构口碑。其他地方不靠谱的时候,“知名老师”牌面反倒变成硬通货。所以,只要这群家长还信任他,那些高价卡照样卖得掉。
除了线下规划,还有自研App当底盘。“研途”“峰学未来”这些软件,从高中选科到大学考研一路全包。不担心你付费,只怕没人用;免费内容铺得够广,把用户都拉进来,再一点点转化需求。有线上教学撑着,即便线下遇冷,也能扛住风险。一对多省力又省钱,对学生和平台都是双赢局面。
图书业务也是稳妥的后手之一。《考研通关攻略》《决胜高中三年关键期》这种书,在学生圈里简直是标配,高考政策没怎么变的话,可以一直卖。如果真的有变化,大不了改改内容又是一版新书。出版渠道灵活,公司、电商、外部图书机构全都有分销权限,多方联动把销量做起来,还能顺带给主业引流,两头收益都不错。
再来看线下研学营,好像就是个夏令营,但实际玩法很特别——带着学生去世界级企业参观,让他们提前感受职场氛围。既能让孩子了解工作环境,又知道招聘标准,说白了就是提前打鸡血加方向指引。这种体验机会在家长看来太值了,还有跟张雪峰面对面交流,全程互动感强,很容易抓住目标客户心理。
电视节目方面其实也留好了资源。他刚火那会儿,经常跑各种栏目,现在虽然少露面,但旗下公司已经拿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要是真回归荧屏,也不用重新找门路。一旦把节目做起来,就是稳定曝光渠道,到时候账号有没有问题,都影响不了他的市场声量。从商业扩展角度讲,多一条腿走路总比死守一种模式保险多了。
说到直播带货这一块,也是随时准备切换赛道。他以前教辅材料卖得挺溜,将来市场如果变天,不干教育直接上生活用品照样玩得转。“雪峰甄选”这个商标2023年底就注册好了,看出来早有布局预案。在粉丝基础和口才优势加持下,如果全面投身电商领域,搞不好还能闹出新天地,比不少网红更懂套路、更快适应变化节奏。这步棋放在现在这个风向飘忽的大环境里算是相当机智,没有明显短板可挑。
跨界投资则是终极保障,目前名下关联企业超过十家,各种旅游、电子科技、文化传播领域都有涉猎。本质还是以教育相关产业为核心,比如学习机和各类课程延伸产品。但若需要快速调整业务方向,以现有团队资源启动新项目远比从零搭建轻松很多。不管哪个板块遭遇冲击,总可以靠其它项目补位,实现整体抗风险能力提升,这种分散布局确实聪明,用普通人的话讲就是“不把鸡蛋放同一个篮子”。
仔细数数,他手上的每条退路都环环相扣:报考规划吸金、自研App锁定用户粘性、图书持续引流、多元销售渠道并行;电视媒体与网络直播互补曝光;跨界投资撑起整个商业矩阵。如果哪一天某项业务凉透,也不会出现措手不及的窘境,看似谨慎收敛,其实底气足够硬核,一举一动都有安排,无论风浪大小,都能保证自己的生存空间稳如老狗。
评论区经常有人问,为啥他这么敢折腾?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每一步都是提前做好计划,该花的钱花出去,该拓展的新领域先试水,用尽可能多的方法锁定收入来源。这招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来说未必容易复制,可站在体育赛事或娱乐圈频繁翻车的大背景之中,更显策略老练。当然谁都希望顺利发展,但现实往往不可控,所以主动铺好退路肯定更踏实,比单纯依赖某个平台安全系数高太多了。如果以后再遇账号封禁或者行业震荡,那些精心布置好的副业路线立马派上用场,不至于陷入两难局面,这操作思维值得点赞一句:“稳健型玩家”。
眼看复播仅过一天,表现出的低调姿态多少让粉丝觉得陌生。不过每一次动作背后藏着深层逻辑,与其说改变风格,是压力使然,不如说本身胸有成竹根本不用慌乱。不缺流量、不愁客户、更不会因平台波动而崩盘,如此阵仗,下次谁还敢小瞧这个顶级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