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伊朗空军悄然接收了30多年来首批新型战斗机,俄罗斯制造的米格-29。 这一决定令许多军事观察家感到意外,因为此前外界普遍预测伊朗会选择性能先进的中国歼-10CE。 技术落后的米格-29为何能击败歼-10CE? 背后是伊朗在制裁压力、地缘政治和紧急战备需求下的务实权衡。
以物易物
伊朗长期受国际制裁限制,外汇储备紧张,而歼-10CE的采购需以美元等硬通货结算。 俄罗斯则提出灵活的方案:伊朗可用本国制造的无人机、导弹零部件等国防产品,直接兑换米格-29战斗机。 这种“以货易货”模式无需消耗伊朗宝贵的外汇储备,精准匹配其经济困境。
俄罗斯拥有数百架苏联时期遗留的米格-29库存机身,采购成本极低。 这些库存机体经现代化升级后即可投入使用,伊朗只需承担改装费用。 据估算,同等预算下,伊朗能获得的米格-29数量可能是歼-10CE的四倍以上。 尽管长期维护成本高,短期内“以量补质”符合伊朗快速扩充机队的急迫需求。
速度优先
伊朗面临以色列空袭的直接威胁,防空网络急需补强。 俄罗斯能迅速交付米格-29:一方面,索科尔航空厂的米格-29M生产线目前无其他大额订单,可全力满足伊朗需求;另一方面,库存的百余架老旧机身可快速启封升级,大幅缩短交付周期。
反观歼-10CE,虽然年产量约50架,订单已覆盖中国空军、巴基斯坦空军,埃及、苏丹等国也在洽谈采购。 伊朗若选择歼-10CE,需排队等待产能释放,交付周期可能长达数年。 对于急需战机的伊朗而言,“快速列装”的优先级远高于单机性能。
体系兼容
伊朗空军自1989年起装备米格-29A/UB机型,拥有两个中队规模的操作经验,已建立完整的维护体系、零部件供应链和飞行员培训流程。 新采购的米格-29可直接融入现有体系,地勤人员无需重新培训,战机到手后即可快速形成战斗力。
若引进歼-10CE,伊朗需从零搭建维护体系,包括航电系统维护、涡扇发动机检修等配套能力,仅人员培训就需1-2年。 在当前与以色列紧张对峙的背景下,伊朗等不起漫长磨合期。
战略平衡
伊朗此次采购遵循“俄罗斯战机+中国防空系统”的混合模式:在引进米格-29的同时,确认等待中国的红旗-9BE防空系统。 这种组合背后是防御优先的战略考量,红旗-9BE的相控阵雷达可弥补米格-29的探测短板,形成“导弹+战机”的协同防御体系。
政治上,俄罗斯与伊朗同为“抵抗轴心”阵营,军购具有联合对抗西方的象征意义。 而中国对向伊朗出口进攻性武器持谨慎态度,进一步降低了歼-10CE的可行性。
这种“俄机中防”的混合采购模式,既是伊朗基于现实威胁的务实选择,还是其在大国博弈与自身安全需求间找到的精妙平衡,每一步决策都深植于中东地缘格局与伊朗的防御痛点。
2025年6月以色列的空袭堪称关键催化剂,当时伊朗30%的现役战机和70多套防空系统在F-35I隐身战机的突袭下被毁,暴露了其依赖老旧装备构建的防御体系形同虚设。
惨痛教训让伊朗彻底放弃“自主化神话”,此前宣称“90%武器自给率”的国产“巴瓦尔-373”防空系统,在实战中因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系统集成混乱而几乎失效,460亿美元军费的效能被无情揭穿。在此背景下,快速搭建可靠防御网成为伊朗的当务之急,而中俄武器的组合恰好精准匹配了这一需求。
从军事效能看,这套组合形成了层次分明的防御闭环。米格-29作为“即战力补充”,凭借伊朗空军三十余年的操作经验可快速部署,目前已紧急进驻设拉子空军基地,承担起德黑兰、纳坦兹核设施等关键目标的点防御任务。这款战机的短板同样突出:缺乏有源相控阵雷达,多目标交战能力薄弱,难以对抗以色列的F-35I集群。
红旗-9BE的到来则彻底填补了这一空白,其HT-233相控阵雷达能在强电子干扰环境下稳定运行,可同时追踪50余个目标,引导导弹打击3至6个威胁点,射程达250公里的导弹能构建起广阔的区域防空屏障。
两者协同后,米格-29可借助红旗-9BE的雷达数据实现“超视距作战”,而防空系统也能通过战机前出侦察扩大预警范围,形成“导弹拦截+战机截击”的双重保险。红旗-9BE在拦截隐身巡航导弹时的表现已被证实优于俄制S-400,这让以色列空袭的风险成本急剧攀升。
政治维度的考量
俄罗斯与伊朗同属“抵抗轴心”,军购合作本身就是对西方施压的联合表态,且俄方为快速支援,直接调拨现役米格-29,仅用三个月便完成交付,这种“战时速度”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中国的角色则显得微妙:一方面,红旗-9BE作为防御性装备,符合中国“不出口进攻性武器”的原则,避免了地缘政治风险的过度暴露;另一方面,其模块化设计、高性价比和高效后勤服务,已通过沙特拦截胡塞武装导弹的实战案例获得中东市场认可。
这种“防御属性+实战口碑”的双重优势,让伊朗在规避政治敏感的同时获得了可靠装备。
这套组合还只是伊朗防御升级的起点。按照规划,米格-29仅是“短期解决方案”,后续苏-35战机将作为主力承担制空权争夺与远程打击任务,与红旗-9BE共同构建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伊朗用石油资源支付货款的方式,既绕开了西方制裁,也契合中俄的经济利益。
挑战同样存在:苏-35形成战斗力需数年培训,中俄装备的系统整合也需突破技术壁垒,而以色列绝不会坐视防御体系成型,未来或通过密集的空袭打断这一进程。
总体而言,伊朗的采购决策跳出了“单一来源依赖”的陷阱,以“中俄互补”实现了军事需求与政治风险的平衡。这种模式不仅是应对当前威胁的权宜之计,还标志着伊朗“向东看”战略在军事领域的实质性落地,为中东安全格局注入了新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