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作为东北地区的核心城市,历史悠久,历来掌控着连接关内外的交通要道,具有无可替代的军事价值,历来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1931年12月,日军刻意调动兵力,突然进攻锦州。当时,蒋介石与南京方面紧急致电张学良,命令他坚守锦州。但是,东北军没有和日军进行激战就撤退到关内,这种做法导致国内外媒体强烈谴责。
有些人觉得,张学良不该丢掉锦州。还有人强调,蒋介石起初指示他不许抵抗,他便听从了;后来蒋介石又命令他迎战,他仍然没有交战,说明张学良其实就没打算抵抗。现在网上,好些自诩为“历史学家”的人更是宣称,张学良和他带领的东北军没开一枪就放弃了锦州。可实际情况,难道真的这样吗?
“九一八”事变沈阳失守之后,张学良在锦州建立东北边防军公署行署和辽宁省政府行署,张作相暂代边防军司令长官,米春霖暂代省主席,率领东北民众开展抗日斗争,并经由此地向抗日武装运送大量物资,锦州因此成为企图吞并整个东北的日军重点打击目标。
1931年10月以后,日军向锦州发起攻势,他们的飞机对这座城市进行了猛烈轰炸。不过,东北军士兵们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成功阻止了日军的进攻。与此同时,美国和英国等国家担心日军会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内地,从而损害他们在这里的利益,于是向日本政府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在东北军的勇敢战斗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等多重因素的迫使下,日军最终退回了辽东地区。
十二月十三日,犬养毅开始执政,力推荒木贞夫担任陆军大臣,森阁则被任命为内阁秘书,他对此发表评论:新内阁无视国联干涉,支持关东军侵占锦州。此后,日本政府内部各部门以及军事力量之间达成了一致,并且获得了天皇的批准。从1931年12月17日起,日本军事情报部门开始调集两个师团、五个混成旅团和关东军航空队,总计约四万余人,为再次对锦州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做准备。
张学良怎会不明白锦州是榆关的防卫要冲,是军事上关键所在,一旦锦州落入敌手东北的收复前景就会变得黯淡无光,华北地区也跟着面临严重威胁,那时锦州附近东北军总共才三个旅、一个炮兵团、三个公安骑兵队,兵力总数不足三万,粮食、军饷、弹药和装备都很匮乏,双方实力对比极其悬殊当前形势万分紧迫,张学良一方面紧急致电南京的国民党当局,诚恳地请求支援,另一方面迅速调动部队,周密安排,全力加固锦州的防御工事,想要依靠现有的力量,抵挡住气势汹汹的敌人,保住锦州这个重要的战略位置。
张学良因此建立了锦州警备司令部,他委派自己的亲信黄显声担任警备司令,同时任命孙德荃为副司令官十二月下旬,张学良致电锦州边防公署,强调大虎山与沟帮子是锦州的重要屏障,必须集中部队坚守,同时要求对盘山、北票等侧翼地区加强戒备;12月24日,张学良再次指定于学忠担任锦州前线总指挥,同时指示平汉、平馁、津浦战线的东北军部队,做好过山作战的准备,张家口驻扎的骑兵第6旅3000名官兵,由白凤翔统率,于25日清晨经平地前往锦州;12月26日,又下令第12旅从锦州迁往大虎山,协助加强防御,此外还有大量装备简陋的抗日武装力量共同守卫锦州。
十二月下旬,日军分三支队伍攻打锦州。右边的39旅团和守备队从法库、彰武出发,沿着打通铁路前进;中间的38旅团从沈阳坐火车,经过新民,前往大虎山和沟帮子;左边的第2师团从辽阳动身,经过辽河边的经营口,朝田庄台、大洼、盘山那边移动。三条路线的部队最后会合,一起围攻锦州。
东北军和抗日义勇军英勇抵抗,鏖斗持续了十天之久,双方损失惨重,伤亡众多。二十九日,东北军暂时夺回了大洼和田庄台,然而日军调来飞机和坦克支援,东北军与东北抗日义勇军只好转往锦州方向撤退东北军、抗日义勇军损失惨重,日军同样遭遇挫败。到1931年年底,锦州周边的防御工事全被日军攻破,四万日军已经逼近锦州城。
东北军和抗日义勇军激战持续了十天,他们怀着必死的决心和保卫家园的信念,毫不退缩地冲锋在前,用身体抵挡密集的炮火,牺牲惨重。12月29日,东北军依靠坚强的毅力,暂时夺回了大洼和田庄台。但是日军很快派遣了空中力量和装甲部队进行支援,东北军和抗日武装遭受了极为重大的损失,他们以牺牲换来了壮烈的篇章;日军自身也损失了不少兵力,承受了沉重的打击。
1931年岁末,锦州周边的防御工事在日军不断加大的攻击下,相继失守。四万日军逼近锦州城,这座重要的军事据点,面临着十分危险的境地。
当时日军逼近边境,东北军在战火中奋力抵抗,张学良心急如焚。他连续三次紧急致电南京国民党政府,言辞恳切且充满焦虑,再三请求为前线增派粮草、物资以及武器弹药,希望通过强大的后勤保障,与日军在锦州进行一场激烈的战斗,力图扭转东北危局。
1931年12月25日张学良呈国民政府主席电中提出:“东北现已完全沦陷,武器弹药十分短缺,稍微支撑一下,就难以继续战斗。至于粮食和军饷方面,更是没有办法,这里的收入已经满足不了平时的开支,还存在着缺口,战时的需求更加巨大,又从哪里筹集呢?这里的士兵对日本人的暴行非常愤怒,但是此刻正处在冰天雪地之中,冬天的衣服还没有准备好,严寒的侵袭让人感到非常痛苦。”张学良苦求南京应急速拨现款及武器弹药、物资。
12月26日,张学良在呈国民政府电中又提出:“日寇动用全部国力,我方仅凭局部兵力,对方装备精良,武器先进,陆海空协同,发动大规模进攻,我方粮草不足,弹药匮乏,防空御寒均无应对,双方实力对比,差距巨大,这种情况想必钧府已经明了,战事一旦爆发,不可能短期结束;关于补充和增援事宜,必须制定具体方案。此外日本在天津集中了大量军队战事一旦爆发,华北地区形势将立即受到波及,对此情况,必须提前制定应对方案,否则仅凭口头承诺固守,实际操作会非常困难。优秀部队的官兵们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但是考虑到这关系到整个国家,担心自己的行动无法缓解当前的危局,而且后续的善后事宜也无法事先规划。”
12月28日张学良再呈国民政府电其中呼吁:“锦县形势极为危急,我军决心拼死抵抗,敌人至今未能取胜,可是士兵虽然斗志高昂,但粮草和弹药都很匮乏,如果敌人发动大规模进攻,就算东北的士兵全部战死,也很难守住阵地,此事关乎国家大局,钧府既然已经多次责成他们履行职责,自然应该立即给予实际支援,情况紧急,还是恳请仍然参照之前的电报,迅速命令主管各部门,火速按照规定拨付,以解燃眉之急。”
1931年春季,国民党旗下不同势力为争夺主导地位,分别在上海和广州建立了两个政权,由此造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此外自1931年11月12日到12月7日,总共不足三十天,蒋介石于南京,胡汉民与孙科在广州,汪精卫在上海,各自主持了三次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与此同时,东北正处于危难之际,他们却仿佛对此漠不关心却毫无廉耻地形成团伙,彼此倾轧诋毁,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争夺核心权力中,把国家根本利益当作耳旁风,把民族前途置之度外。这种作为,实在是民族的悲哀,国家的祸患。
此外,全国众多爱国的学子聚集南京表达诉求,他们恳请结束战火,共同抵抗外敌,强迫蒋介石予以会面,要求他率军前往收复沦陷区域。与此同时,蒋介石在胡汉民、孙科、汪精卫等人迫使下被迫离开执政岗位时,表面上声称要亲自领兵北上抗击侵略者,但最终在十二月十五日,还是被迫卸任了国民党政府主席、行政院长以及陆海空军总司令的职位,退居幕后。
左起:孙科、胡汉民、汪精卫
张学良发紧急电报给南京方面,请求支援锦州部队,当时蒋介石已经退位,南京政府内部一片混乱。紧接着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选出林森担任国民党政府主席,孙科出任行政院长。不过他们并没有多少实际经验,蒋介石虽然不再公开掌权,却躲在幕后继续操控局势,实际上国民党军政大权依然被蒋系势力牢牢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张学良坚守锦州的命令,根本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在早前的10月30日,南京的国民党当局曾紧急致电张学良,要求其坚守锦州,电文中明确指示:日军进攻锦州事态紧急,无论如何,必须主动反击,所有官员和部队都有保卫国土应尽的责任,否则在外会招致友国的轻视,在内会引来民众的指责,外交因此更加陷入困境,将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
蒋介石和各路国民党军阀掌握着超过两百万的陆海空武装力量。蒋介石领导的反动派在内部争斗时非常凶狠,但在面对外部侵略时却表现得十分懦弱,比如1927年的南京大屠杀和1928年的济南大屠杀事件。此前,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以及广东、广西各派系之间爆发的中原大战,参战军队总数超过一百万人。战斗中,战场上到处都是尸体,到处流淌着鲜血。他们只顾个人利益,不惜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完全不管民众的生死与国家的存亡。
国家正面临危难之际,蒋介石并未将心思放在抵抗外来侵略上,反而疯狂地将力量用于镇压工农红军,肆意杀害我国人民。与此同时,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的八月份,广州政府的粤、桂军队聚集了数十万兵力,发起针对蒋介石的内部战争。在这个紧要关头,各路军阀却别有用心。用虚言固守锦州是暗藏的计谋,企图置张学良和东北军于死地,从而实现其“铲除异己”的丑恶用心。他们不把国家利益放在心上,为了加强个人权力,用尽各种手段,把民族存亡置之度外。
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行署参谋长荣臻指出:“即便先前抵抗,也完全可以,只不过必须全国团结一致,绝对不能让这东北三旅的部队白白送死,东北军本就为国家牺牲,原本也没什么不可以,只是粮饷弹药都没有补给,怎么打仗,中央下令死守,难道是希望士兵们赤手空拳去对抗敌人吗”
东北军将士们,在极度的悲恸之中,更是向全国公开发表电文,强烈谴责南京当局和蒋介石,明确表示:日军分三路进攻锦州,激战三天伤亡惨重,营沟线的田庄台,北宁线的白旗堡,大通线的白山等地,尸体遍野,野狗争相啃食,景象令人痛心,再无更惨者”,“三次向总部请求调运物资,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而总部回电仅是一封公函,附带几张宣传品。他们把我东北的战士们当作政治斗争中必须牺牲的炮灰,根本不放在眼里”。
此外,日军在天津的兵力持续扩充,山海关到北平沿线均设有日军部队,日本战船停泊于山海关与秦皇岛,凭借海权对锦州形成威慑,阻断了东北方面的援军通道和部队撤退路线,同时制造平津地区的混乱,导致东北军陷入前后受敌的困境。
在“918”事变发生之前,日本意图阻遏张学良及东北军主力在关内活动,1931年3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就委派大特务头目土肥原贤二担任天津特务机关负责人,展开秘密行动。土肥原与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新井匡夫等人暗中策划,起初挑动石友三发动叛变,紧接着在八月份,将中原战役落败后藏匿于大连日本管治区的阎锡山,与土肥原缔结了隐秘条约,阎锡山曾资助日本关东军攻占中国东北全境,日本关东军则承诺支持阎锡山未来掌控华北地区,关东军高层计划安排阎锡山安全返回山西,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后来通过空中途径将其隐秘地运回山西,阎锡山与冯玉祥、韩复榘等人以及广州方面暗中联合,正密谋策划,企图伺机夺回华北区域,张学良对此忧心忡忡,唯恐阎、韩势力让自己领导的东北军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进而限制了增援前线的兵力部署。
阎锡山
张学良说:“打仗则求必胜锦州战役期间,东北军孤军奋战,在严寒气候下与日军交火十余日,损失巨大,众多士兵因缺乏保暖物资而冻死冻伤。为守护平津作为东北军的最后阵地,张学良被迫率部撤离锦州,1932年1月3日该城失守。
1931年12月31日,新任外交事务主管陈友仁接见媒体,这位在“九一八”事变前,曾秘密前往日本促成东北领土转让的叛徒,此刻竟然毫无羞耻之心的出面,为自身行为辩解道:锦州驻军撤回关中地区,这个决定由张学良做出,原因是政府多次下达命令,要求张学良守住锦州。”却对南京政府对东北军未予军力、弹药及物资支持这一核心情况保持沉默。运用这种偏颇的言辞和一系列隐瞒实情的宣传伎俩,张学良再次承受来自各界的指责。。这也是当下网络中声讨张学良的主要谣言由来之一。
918前秘密赶赴日本出卖的陈友仁
而蒋介石因12月8日电令张学良:“锦州军队此时切勿撒退一份毫无实际内容的文件,却有不少人将其称作是关键性的行动依据。倘若蒋介石真心想要抵抗日本侵略,他理应把军队派往锦州地区。然而电报中提及的“那个时刻”,又该如何理解呢?其实当时反对蒋介石的广州国民政府,正是以他未能有效抗击日军为由,强迫他辞职下台。蒋的“切勿撒退”,不过是以牺牲东北军来保全其的权利宝座。
更有甚者,当时国民政府孙科等人在与日本秘密交涉,两方在达成的共识中就有:张学良及其势力,必须被从东北彻底排除。此事与七月底身为“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陈友仁等人秘密前往日本期间,同日本达成的协议极为相似,目的在于借助日军的力量,将张学良及其东北军彻底消灭掉。
广州临时大本营某些要员集体拍摄的照片。从左至右依次是伍朝枢、汪兆铭、李文藩、孙科、陈友仁、邹鲁
在那个阴霾密布的年代,国民党各路军事势力若能超越个人利益,效仿1937年淞沪会战时万众一心抗敌的精神,全力支持张学良主持的抗日行动,而非沉溺于权力斗争,彼此倾轧,只留下“固守锦州”这种缺乏真意的空话,更不会趁东北军粮草军械不足之际,借助日军飞机、坦克、火炮的力量消灭所谓的“异己”东北军,那么,满腔报国心的张学良又怎会迫不得已放弃锦州这个关键据点?
然而,历史的真相冰冷而残酷。当张学良及东北军“良部官兵,已有牺牲决心锦州方面正艰难支撑、奋力搏杀之时,上级当局却连一丁点兵力都不派、一粒火药都不支援。传来的只是些“努力抗战”之类的空话套话;私下里,反而与敌寇偷偷往来、在东北军身上下黑手的恶劣手段,实在令人不齿。让人不禁思考:到底哪个家伙才会把国家民族的大事当作儿戏,最终沦为后人永远谴责的大逆不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