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华拍短剧被调侃“失业”,刘晓庆74岁还在演甜宠,这届明星图啥?
说真的,前两天刷到霍建华的新短剧《搏忆》,我差点没认出来——这不是当年《仙剑奇侠传3》里那个清冷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徐长卿吗?结果现在一集才19分钟,还比我等外卖的时间长不了多少。有人开玩笑说:“白子画下凡了,不过是来送外卖剧情的。”虽然有点夸张,但反差是真的大。
其实他也不是第一个“下海”的,74岁的刘晓庆早就杀进短剧圈,而且还是银发甜宠路线,《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5天就拍完……等会儿,我刚打成“五十岁”吓一跳,人家明明已经七十多了,这状态也是服气。网友都说她这是现实版“不老女主”。
要知道,当年霍建华可是顶流中的顶流,《花千骨》播的时候,他饰演的白子画简直就是古偶男神天花板。但他偏偏不走寻常路,不开社交账号、不喜欢别人叫自己粉丝,还坚持用书信和影迷沟通(对,你没看错,是写信那种)。这种佛系操作,在内娱快节奏环境里,就像穿着布鞋去跑百米——起步慢,被甩远是迟早的事。
2016年跟林心如结婚后,他几乎半隐退回归家庭。本来以为幸福肥就是最大的变化,结果口碑、粉丝数量都开始往下掉。《如懿传》的褒贬不一、《筑梦奇缘》的收视扑街,让他直接陷入六年无戏可拍的尴尬期。有段时间大家甚至怀疑他是不是彻底转行了,不过后来又有人说可能只是挑本子太严格——林心如还调侃过,“好剧本太少,不愿将就”。
而且你看同期的人,胡歌靠《繁花》《不虚此行》拿奖拿到手软;阮经天凭电影冲击金马;周渝民稳坐实力派位置。这么一对比……唉,有点扎心。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中生代男演员卡在“青春小生”和“中年戏骨”之间,其实挺难找准定位。
再看看舒畅,这位童年滤镜级别的人物,从《孝庄秘史》的董鄂妃到《宝莲灯》里的小玉,当时有多红不用多讲。但后来资源断崖式减少,她干脆转战直播带货,一晃七八年才靠短剧翻身。《蛇年大吉之小青渡劫》让她重新出圈,也算是一种逆袭吧。
不过短剧这个东西,说好听是快餐文化,说不好听就是流水线爽文影像化:5秒一个反转、10秒一个狗血桥段,“重生复仇”“霸总爱我”循环播放。有些观众觉得刺激,有些则吐槽粗制滥造,比如某部剧情离谱到女主能一次性生99个孩子(对,我第一次看到也愣住了),演员自己都承认接之前根本没看过本子,只因为经纪人一句“大爆”的预言就上车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给了一批原本资源下降甚至停摆的明星新的舞台,比如杨蓉凭借《二十九》播放量爆表,被夸演技降维打击;王丽坤因为个人事件沉寂许久,也靠一句霸气台词找回存在感;黄晓明出品、周星驰监制这些名字,都已经悄悄出现在短剧名单里,就连曾经嫌弃它土味的导演王晶,现在也亲自操刀,说这种节奏跟80年代港片很像,每集必须抓住观众眼球,否则立刻被切换频道(或者滑走)。
并不是所有人都想一直泡在这个赛道里,比如杨颖虽然接了一部复仇题材短剧,但同时也在试水长剧配角,希望慢慢磨回口碑;杨蓉更直接,她表示不会只靠短视频吃饭,因为长篇才能真正锻炼表演功力。而潘长江老师更是语重心长地表示,现在接戏一定要挑,不会随便碰那些土味甜宠套路了。(不过这话他说第二次的时候,好像又加了一句“除非特别有意思”,所以…你懂)
最近行业风向其实有点变动,广电的新规放宽了古装和集数限制,让不少制作方蠢蠢欲动,同时加强对低俗拜金类内容管控。今年已经有不少违规情节严重的小成本网播作品被下架,北京、浙江等地还搞出了备案绿色通道,就是为了避免出现那种辛苦拍完却不能播的问题。这么看来,以后可能会出现一种新局面:优质长篇+精品化微型项目并存,而明星们可以根据状态灵活切换赛道,不至于完全被困死某个类型里。
至于霍建华,他自己倒挺淡定,在片场接受采访时还说:“无论19分钟还是45分钟,把角色立住,让观众记得,就是好作品。”听起来很鸡汤,但结合他的经历,又确实挺真实的一句话——毕竟对于很多艺人现在先活下来,再谈理想,比什么都重要啊…
评论区还有网友脑洞开大:“照这样发展下去,下次可能看到刘德华客串三分钟霸总,然后陈道明出演校园恋爱番。”有人这么说过,但真假嘛…你信不信随意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