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看似火爆,这轮牛市实际却并不好做。指数已然创下四年新高,然而目前仍有四成以上的个股距离四年高点还很遥远。换句话说,踩不准节奏,就感受不到牛市的存在。究其原因,是多数人只看到表面的涨跌,却看不透背后资金交易的真实意图。
比如,最近A股市场热闹非凡,沪指创下4年新高,160只基金实现翻倍。但奇怪的是,身边的朋友们却都在抱怨:"指数涨了,我的账户怎么没动静?"更诡异的是,基金净值刚回本,就遭遇大规模赎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牛市里的怪现象:指数涨了,散户亏了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上涨19.67%,从去年"9·24行情"启动以来涨幅已达43.18%。创新药主题基金更是大放异彩,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收益超132%。但与此同时,2025年二季度主动权益基金净赎回规模环比增加56.43%,7月股票型ETF净赎回规模扩大至248.33亿份。
这不禁让人疑惑:明明市场在涨,为什么散户却在"回本杀"?答案很简单: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牛市该怎么玩。
二、牛市赚钱的根本:提高资金利用率
很多人以为牛市赚钱就要捂股不动,这其实是最大的误区。我观察市场这么多年,发现真正的赢家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能让资金始终处于高效运转状态。
举个例子:同样一波行情,有人只能做5个股票,有人可以做10个股票,后者自然赚得更多。关键在于,很多股票是横盘几十天,上涨两三天。如果你只会捂股,那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
看看这张图,表面看耐心持有最终能赚钱,但实际赚这点钱要用上近一个月时间。现在的市场,很多股票一个星期就翻倍,这种玩法在牛市里效率最低。
三、看懂机构行为:绕过震仓期
大多数股票都是震荡上行,这背后其实是机构在玩把戏。他们要么在吸筹,要么在打压跟风盘,总之是一个逐步减仓的过程。我们的目标就是绕过这段时间,直接参与拉升阶段。
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如果你经常观察机构的交易行为,就不会有这个疑惑了。机构无论如何折腾,最后总是要把筹码收回来的。关键在于发现他们收回筹码的动作。
虽然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散户完全不同,但现在已经有大数据工具可以帮我们看清这些行为。通过长期积累和计算,我们可以识别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
这张图展示了一个重要数据:橙色柱体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蓝色柱体反映空头回补行为。当两者同时出现,说明机构在补仓,这种状态叫做「机构震仓」。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PS2:
「全景k线」数据是将:机构库存、空头回补、资金交点、强力回补、强力回吐等共计五个数据,用不同颜色映射到对应的K线中,态进行映射。样,观察市场,能够更直观、更全面、更系统。
四、实战案例:三个行业,同一个规律
机构震仓的股票,是非常多的。前段时间更是出现不少,比如下面这些股票就是这种状态:
上面这三个股票分别来自硅料、军工和铜材料行业,都不是同一题材。但共同点是:机构回补后,股价都开始快速拉升。发现这一现象,意味着我们可以省略等待时间,在同样时间内做更多股票,自然赚得更多。而对于大家手头持有的股票,背后的机构是在积极参与还是消极躲避呢?
回到开头的新闻:沪指创新高,160只基金翻倍,但散户却在"回本杀"。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大多数人还在用错误的方式参与牛市。
真正的赢家都明白:牛市的价值不在于捂股,市场永远在变,但机构的行为模式有其规律。借助现代量化工具,散户也能看清这些规律,缩小与机构的差距。记住:在牛市里,不是比谁拿得住,而是比谁看得准。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