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大学生矿厂实习6死1伤,格栅板突发断裂真相曝光

东北大学6名年轻学生在矿业实习中因平台格栅板断裂突然坠入浮选槽,不幸全部溺亡,事故暴露出令人触目惊心的安全管理漏洞。

这起惨烈的事故,发生在内蒙古乌努格吐山铜钼矿的选矿厂。

对于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次校外生产实习本应是将理论和现实连接起来的机会,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危险竟然就埋伏在脚下那块不显眼的钢格栅板里。

故事还得从7月21日说起。

当时,55名师生满怀希望从千里之外赶到矿区,正式踏上为期两周的实地学习之旅。

厂方在第一天下午组织了安全教育培训,看上去一切都在按部就班进行。

学生们对前方未知的工业现场充满了期待,背着包、脚步轻快——这大概很像很多人在年轻时的经历,满脑子新世界的新鲜与好奇。

但现实之中,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巨大的教训可能就会在一瞬间降临。

7月23日上午10点20分前后,这群学生在浮选车间里,有的还在仔细观察工艺流程,有的则小声讨论着各自的疑问。

这时,为了更好地观摩,几个人一起走上了浮选槽上那块1米×2.6米左右的钢制格栅板。

应当承载大家脚步的地方,危险其实已悄然埋伏了许久。

厂方后来查明,这块板子角钢的焊缝原本就存在陈旧性裂纹,但既没有做无损检测,也未做承重人数的警示。

加之当时人员扎堆,集中的重量让焊缝瞬间断裂,格栅板一侧倾斜翻转,七人猝不及防跌入下方的浮选槽中。

伴随着学生的惊呼,现场一片混乱。

带队老师也被卷落下去。

厂区员工慌忙按下急停按钮,还用对讲机呼叫救援、通知中控室停车,其他学生和老师被紧急带离,气氛一瞬间从实验的热情跌进浓浓的惊恐和愧疚。

矿浆槽里矿浆粘稠,表面看似平静,实际密度比水大很多,并且还含有一定的腐蚀性和毒性。

一旦被卷入其中,人很难靠自身力量挣扎到表面。

这种无助与窒息,仅靠想象就令人发颤,更何况事故发生的对象是平均只有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从事故发生到公司应急救援队到场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十分钟。

12点01分,第一个坠落者被救上岸。

到最后一人被拉出时,时针已指向12点40。

在救援、送医的路途中,所有人的心里恐怕都在默念:一定要活下来啊!

可终究,六名学生没能再睁开眼睛。

剩下受伤的老师,也只躺在病床上静静恢复。

这场事故的真相很快随着调查浮出水面。

最重要的导火索是格栅板焊缝的老化。

其实就在今年2月,涉事矿企做过格栅板的“局部更换”,但管理者没有对所有焊缝做全面检测,更没有给平台设限载量的警示牌。

有行业人士坦言,矿业生产环境下,格栅板承受高温、腐蚀、积尘,最好3到5年就换新一轮,但现实往往因为成本、管理松懈或者习惯性麻痹而被一拖再拖。

格栅板每平米也就二三百元,但一块钢板的失修和一个小疏漏,就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悲剧。

更值得警醒的是,校方与企业对于事故的责任边界,也引发了热议。

有人觉得企业作为实习提供方,本应确保场地设备绝对安全,这点毫无疑问。

但从流程上说,学校为学生“把关”安全监督的榜样力量与督导也有不到位之处。

协议里没有将监护细化到每一个可能出意外的环节,巡查标准和人员配置也并不到位。

换句话说,制度设计里的侥幸和模糊,致使悲剧有机可乘。

我看到很多家长和网友在讨论:“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在校学习会出人命,实习到底怎样才算安全?”

其实这几年,家长们越来越关注实习、实训的安保细节。

比如有高校在进厂实习之前详细开安全会,实地参观时让带队老师寸步不离、严格控制区域和人数。

也有企业装配了智能监控和紧急报警设施,确保学生万一发生突发情况能被第一时间发现。

但不是所有实习单位都能做到如此到位。

就如同今年3月,广西某工程公司也因格栅板松动发生工人坠落死亡事故,类似情节的教训似乎总还不够深刻。

而再看看本案涉及的浮选槽。

根据专业人士介绍,这样的浮选槽一般深度三四米到十几米不等,里面的矿浆浓度很高,人掉进去后如同陷进泥潭,“沉得很快,挣扎机会极小”。

更何况浮选车间常年高温、粉尘和水汽混杂,对设施、巡检和安全培训的要求比常规环境高很多,任何一处疏忽都有可能吞噬鲜活生命。

所以,这不仅仅是个“偶发事故”,更像是行业惯性风险一次被暴烈揭开的痛点。

事故后,内蒙古自治区很快成立了事故调查组,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车间主任和当天的现场监护人员全部被刑事强制措施带走。

东大方面也紧急暂停了所有赴矿山的实习项目,一边配合安抚家属,一边全面排查存在的问题。

这个悲剧带来的启示,不只是“以后格栅板要勤检勤换”那么简单。

对高校和企业来说,是时候在每一次实习、每一次生产之前,将学生和工人的安全真正视为生命线,事无巨细而不是靠惯性蒙混过关。

也许明面上的流程文件和协议不少,但是安全落实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常识”,而偏偏又是最值得用心雕琢的底线。

如果不是这块不起眼的格栅板突然翻转,如果提前多做一次全面检查,多挂一个限载标识,多培训一遍工人和带队老师,也许这些年轻生命依旧可以带着新知和憧憬平安回家。

但青春就这样定格在了那间车间的矿浆槽之下,给所有相关者都敲响了警钟。

我每每读到这样的事故结局,心里都不是滋味——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风险,该对每一处细微隐患多上多少道防线,才能不再让本该无忧前行的脚步骤然停摆?

现在,涉事企业和学校正在和遇难学生家属谈判赔偿事宜。

伤痛不只属于逝去者,更笼罩在那些本该由责任护航的年轻学子、操心家长、以及每一个必须在实地生产一线摸爬滚打的人头上。

安全,永远不应该只是纸面上的规章。

从浮选槽到车间平台,从一粒粉尘到每一块焊缝、每一张承重告示,每一步失误的积累,最终换来血淋淋的教训。

期望所有实训项目、企业管理者与我们自身,都能够真正敬畏生命,时刻记住“安全无小事”。

这,才是对逝者最基本的纪念,也是对未来所有即将步入社会的学子的最好保护。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