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标叔。
继3月瑞典Northvolt黯然破产后,10月24日德国传来重磅消息:有着30年历史的电池巨头BMZ集团,其两家核心德国子公司及母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这个曾估值超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0亿元)、被视为欧洲电池产业希望的“隐形冠军”轰然倒下,让本就艰难的欧洲本土电池产业雪上加霜。
难道欧洲打造自主电池链的梦想,彻底凉了?
从估值160亿到破产
BMZ是家成立于1994年的德国企业,是欧洲最早涉足锂电池领域的玩家之一,最初靠“从中国、韩国采购电芯,在欧洲本土组装成电池模组”的模式站稳脚跟。
在电动自行车、园林工具、医疗设备等细分市场,BMZ的产品口碑极佳,一度成为德国“隐形冠军”的代表,甚至吸引了宝马女继承人苏珊娜・克拉腾旗下资本在2022年重金入股。
巅峰时期的BMZ野心勃勃,不甘心只做“组装厂”。
2018年,公司收购了电池电芯品牌TerraE,计划投资3亿欧元建设德国本土首座大型锂电池工厂,初期产能4GWh,中期目标8GWh,立志打造“欧洲版宁德时代”。
当时市场对这个计划充满期待,BMZ的估值也一路飙升至20亿欧元,成为欧洲电池产业的标杆企业。
尽管规划宏大,BMZ的自研自产之路却异常坎坷。
直到破产前,TerraE始终未能实现本土量产,核心电芯依然依赖亚洲供应商。
这种“核心部件外购、本土只做组装”的模式,让BMZ的成本控制始终处于被动,也为后续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压垮这家老牌巨头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大客户的流失。
BMZ在破产声明中明确表示,由于失去了一家储能领域的重要客户,公司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困境,不仅背负了法律纠纷和额外成本,还直接导致现金流断裂。
更糟糕的是,母公司因为给子公司提供了担保,被一同拖入破产程序,原本的“自救”变成了“集体沦陷”。
其实早在2024年,BMZ就已经显现出危机迹象。
当时公司宣布在德国境内裁员20%,涉及约160个岗位,计划总共削减640个职位,创始人直言这是“生存转型”。
但这些努力没能扭转局势,失去核心订单后,多年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最终只能走向破产保护。
欧洲电池梦为何越追越远?
除了BMZ,被欧洲寄予厚望的瑞典Northvolt,2024年11月先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2025年3月最终在瑞典本土宣告破产,其德国工厂的16GWh产能被美国公司收购。
更早之前,英国Britishvolt已经倒下,奔驰、Stellantis合资的ACC公司也暂停了德国、意大利的两大工厂建设。
短短两年内,欧洲本土电池企业接连“折戟”,曾经雄心勃勃的“本土电池链计划”遭遇重创。
这背后不是单一企业经营不善,而是欧洲产业发展中难以逾越的系统性问题。
首先是成本差距悬殊,让欧洲企业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
电池制造是重资产、拼规模的行业,成本控制直接决定生死。
欧洲的能源价格长期居高不下,2023年德国工业用电成本比中国高出两倍,比美国高出近五倍。
加上人工成本、环保合规成本也远高于亚洲,导致欧洲电池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比中国企业高15-20%,在市场竞争中根本没有价格优势。
其次是产业链残缺,上下游严重“卡脖子”。
电池产业不是孤立的,需要上游的矿产精炼、化学材料,下游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支撑。
欧洲在这些关键环节几乎都是“净输入方”:矿产依赖进口,核心材料大多来自亚洲,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虽在增长,但本土电池产能跟不上,只能依赖外部供应。
反观亚洲企业,已经形成了从矿产到电芯、从组装到回收的完整产业链,效率和成本优势一目了然。
欧洲企业建工厂,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审批流程,环保评估、土地审批等环节耗时耗力。
而在新能源行业,技术迭代和市场扩张速度极快,等欧洲企业的工厂建成,亚洲企业已经迭代了好几代产品,形成了规模效应,欧洲企业自然难以追赶。
更关键的是,欧洲为了摆脱对亚洲电池的依赖,欧洲提出要打造本土电池链,甚至出台政策要求“电池在欧盟制造”才能享受补贴。
但理想中的“自主可控”,需要技术、资金、产业链的长期积累,不是靠政策口号就能实现的。
欧洲企业在电芯自研、生产工艺等核心环节落后于人,却急于追求大规模产能,最终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2025年前三季度,欧洲在建电池产能达340GWh,但其中中国企业规划的产能占比高达58%。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中国企业在欧洲以外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6.8%,与韩国企业的38.3%不相上下,而欧洲本土企业的份额却寥寥无几。
有行业预测,到2030年欧洲动力电池市场可能形成“60%中国系、25%韩国系、15%欧美系”的格局,欧洲的本土电池梦,正在被现实逐步击碎。
中国凭什么接住欧洲制造业转移?
欧洲电池产业的困境,背后是整个欧洲制造业的结构性危机。
能源成本高企、产业链残缺、政策不稳定,让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开始“用脚投票”,将生产线转移到更具竞争力的地区,而中国成为了最主要的目的地。
这并非偶然,普通人从日常感受就能发现,中国之所以能承接欧洲制造业转移,核心是有三大不可替代的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稳定且低成本的能源供应。
制造业离不开能源,尤其是电池、化工这类高耗能产业。
欧洲受俄乌冲突影响,天然气和电力价格暴涨,企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
而中国不仅有丰富的化石能源,还早早布局了可再生能源,2024年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1878吉瓦,风电、光伏发电效率稳居世界前列。
稳定的能源供应让工业电价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这对能源密集型企业来说,意味着直接的利润空间。
第二个优势是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
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成品交付的完整制造业体系,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从锂矿开采、电芯制造到电池回收,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企业布局。
举个简单的例子,汽车厂商如果想调整某个零部件规格,在中国境内很快就能找到供应商提供样品,一周内就能配套新的生产线;而在欧洲或东南亚,不仅供应商难找,还可能需要从中国进口零部件,既增加成本又耽误时间。
这种产业链优势,让企业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降低生产风险。
第三个优势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
很多人以为外资企业来中国只是因为劳动力便宜,其实现在中国的人工成本已经不低,但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优势明显。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让基层员工经过简单培训就能胜任精密制造工作,中层管理和技术工人的储备也很充足。
更重要的是,中国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2024年大众在中国的销售额占其全球总营收近40%,对企业来说,在中国生产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直接对接消费市场,形成“生产-销售”的良性循环。
这些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欧洲巨头加码中国。
欧洲制造业的转移,也让全球储能行业迎来了深度洗牌。
一方面,欧洲本土电池企业接连倒下;另一方面,中国储能行业虽出现部分项目废止、IPO终止的情况,但这是行业淘汰低效产能的正常过程,真正具备技术和规模优势的企业正在加速崛起。
同时,五粮液、富士康、沃尔沃、大众等跨界巨头纷纷入局储能,说明这个赛道的长期价值依然被看好。
这种洗牌背后,是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深刻变化。
欧洲依然掌握着部分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但在中游制造环节,已经被中国超越。
欧洲的电池梦之所以难以实现,本质上是制造业竞争力的下滑,而中国凭借能源、产业链、市场的综合优势,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新支点。
结语
德国BMZ的破产标志着欧洲试图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本投入,快速打造本土电池链的尝试基本失败,也让欧洲不得不面对“制造空心化”的现实。
而中国之所以能在这场全球洗牌中受益,核心是几十年积累的制造业根基,是稳定的发展环境,也是对产业趋势的准确把握。
未来,欧洲可能会收缩战线,放弃大规模动力电池市场,转而聚焦高端定制化领域,靠“德国制造”的品牌溢价生存。
但这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雄心勃勃的“欧洲电池梦”了。
标叔以为,产业的发展没有捷径,不能靠口号和补贴,必须要有扎实的产业链基础、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稳定的发展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