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军机大臣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二)?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的盛夏,年仅三十岁的咸丰皇帝病死在热河(今承德市)行宫,留下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

继位的同治皇帝是个六岁孩童,而慈安、慈禧两位太后,是半文盲的文化水平,对朝政也一无所知。因此,咸丰死前安排了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政务。

这八人中,前四位是皇室亲贵,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额驸景寿是咸丰的姐夫,肃顺是端华的弟弟,后四位则全是军机大臣。

这八个人的首领是肃顺,这是个有本事的人。

行政方面,他整肃官场政风,严行国家法纪,十分敢作敢为。在查办“戊午科场舞弊案”时,他一下子惩处了近百余名官员,尤其是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咸丰不得已将主考官、素有清廉之名的当朝大学士柏葰判了斩立决。整个清朝官场大为震惊,自此科场清肃,无人敢徇私舞弊,持续效果达三十年之久。

后来,他又整顿户部,敢于向官号账目出手,刨根问底,揪出涉案人员几百人,抄没户部官员、商户老板甚至满族宗室数十家,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官场贪贿公行的风气。

在用人方面,肃顺作为满洲贵族,十分明白满人已经烂到根了,国家要想振兴,必须依靠汉人。因此他歧视满族官吏,常把“咱们满人混蛋多”挂在嘴边,就连收受贿赂也只收汉人的,不收满人的。而汉人精英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能够得到重用,皆离不开肃顺的赏识和助力。

因此,咸丰皇帝逐步倚重肃顺,到了生命后期,对肃顺简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肃顺这么厉害,为什么不是军机大臣呢?因为自咸丰将他的弟弟的恭亲王奕䜣逐出军机处之后,他就不太愿意再让宗室成员进入军机处。

肃顺担任的是御前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等重要职务,而且在咸丰的授意下,军机大臣遇事也要去找肃顺商量。因此,他当不当军机大臣都不影响他的实际权力。

咸丰死前的政治安排,其实是让朝廷中枢由军机处变为赞襄政务的顾命大臣。但让朝野吃惊的是,顾命大臣中有意排除了恭王以及与他关系密切的另一位军机大臣文祥。这当然有视恭王为强力对手的肃顺的作用,也反映出咸丰对这位曾与自己角逐过皇位的弟弟的忌惮。

一年前,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以“木兰秋狝”为名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同时命奕䜣留京议和。在肃顺看来,一方面将北京糜烂的局势留给奕䜣善后,等着他犯错误进而打击之;另一方面,自己陪在咸丰身边,始终处于权力中心,有利于掌握主动权。

他没想到的是,奕䜣确实能干,很快就与洋人议和成功,并且在此过程中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和声望。

这时咸丰已经病重,有政治敏感性的人都能看到,肃顺和恭王的对决即将到来。而如何选边站队,就非常考验个人的政治智慧了。

肃顺集团是占据优势的,其骨干成员,一是王公,二是军机大臣,五个军机大臣中有四个是肃顺的人。但肃顺集团却未能对军机章京形成有效地把控。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是军机处处理日常事务的办事人员,主要负责拟旨、协助处理奏折、编修重要档册等。军机章京的权势自然不能和军机大臣相提并论,他们的能量体现在能够获取重要情报。

咸丰十年,军机处有汉章京二十人,满章京十六人,他们分组在热河和北京之间轮换值班。其中曹毓英、许庚身、方鼎锐等人就是倾向恭王的。

咸丰十年十月,热河行宫事务繁忙,军机大臣忙不过来,咸丰就让从军机章京中遴选一人做军机大臣。大家一致推荐曹毓英,没想到他坚决辞掉,遂改选了资历较浅的焦佑瀛为军机大臣。

曹毓英之所以拒绝这个千载难逢的跃升机会,就在于他判断肃顺集团是不能维持的,他不能让自己打上肃顺同党这个标签。他已暗中倒向了恭王,联合其他军机章京,通过密信将热河的情况,尤其是肃顺的动态,源源不断地传递给留在北京的奕䜣、文祥等人,使其能够从容制定策略。对此,肃顺却全然不知。

曹毓英等人看空肃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肃顺虽然能力出众,但为人处世过于嚣张跋扈,在政坛上树敌太多。

比如,肃顺当户部尚书时,看到另一位尚书周祖培审批过的文件,竟然当面在周尚书的批示上打叉重写,一边写一边骂,狗屁不懂,全是废物!把周尚书羞辱地无地自容。

又比如,咸丰从北京往热河跑路时,肃顺负责张罗行程。结果他眼里只有皇帝,对其供给保障有求必应,一日三餐陪着皇帝一起吃香喝辣,对其他人就不管不顾了,连皇后慈安也只能靠喝豆奶充饥。

得罪了慈安还不够,他还要惹慈禧。他看出慈禧有专权的野心,一旦咸丰驾崩,慈禧的儿子继位,她保不准会成为武则天。因此,肃顺劝咸丰学习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榜样,在死前先把慈禧给做了。咸丰当然没有汉武帝那副铁石心肠,而慈禧对肃顺恨得咬牙切齿。

咸丰死前除了让顾命大臣辅政,还各赐给慈安、慈禧一枚印章,所有的谕旨必须盖上这两枚印章才能生效。在这种权力结构中,肃顺与两宫皇太后的利益并无根本冲突,只要他能适当地尊重两宫的利益,凭借他名正言顺的执政权,完全可以击败恭王集团。

但是肃顺太自负了,他接二连三地挑战太后的权威。

在办事流程上,肃顺集团与太后爆发了激烈冲突。奏折到热河以后,八大臣主张由他们先看奏折,拟定谕旨,再交太后盖章后下发执行。这显然是把两位太后当成了橡皮图章。太后则坚持按照军机处的规矩,由她们先看奏折,然后下发辅政大臣处理,所拟的谕旨也要经过她们认可后才能铃印。

最终八大臣还是做出了妥协,同意让太后先看奏折。

八大臣与皇太后之间的交锋细节不断传到北京。恭王集团分析认为,肃顺与两宫的裂痕已无法弥补,只要能够争取到太后的信任,就可以取肃顺集团而代之。

于是奕䜣以奔咸丰之丧的名义来到热河,找机会与他的两位嫂子密谈很久,达成了利益交换,决定一致对付肃顺。奕䜣承诺制定周密计划,确保万无一失,包括拉拢手握重兵的满人将领胜保。

大学士周祖培还要再拱最后一把火,他授意自己的门生御史董元醇上奏折,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并挑选亲王辅助。

太后看折以后,觉得时机还不成熟,于是一连三日不将折子下发。肃顺听到风声后,带领顾命大臣找太后要折子,指责太后将折子留中不发违反规矩。还说自己是奉咸丰遗诏辅政,不需要对太后负责,请太后看折子本来就是多此一举等等。

肃顺长得人高马大,说起话来声音洪亮,震烁屋瓦,说到激动处,竟然把小皇帝吓得尿裤子,哇哇大哭。八大臣不得已退出。

退出之后,他们拟了一份谕旨,对董元醇的奏折大加批驳,指责他“是诚何心?所奏尤不可行!”并要求两宫用印,两宫加以拒绝。

第二天早晨,八大臣继续为此事与太后争吵,见太后态度强硬,他们决定“搁车”,就是罢工,不看折子,也不拟谕旨。到了中午,太后看政务瘫痪了下来,只得将批判董元醇的谕旨盖章。于是肃顺等人开始正常办事,两位太后则委屈得抱头痛哭。

此后,凡八大臣草拟的谕旨,两宫一律予以盖章确认。肃顺以为已经完全掌握了两宫太后,殊不知他的死期即将来临。

咸丰十一年九月,两宫太后携同治皇帝回京,八大臣中的七人陪同先行,肃顺则护送咸丰的梓棺在后。

回京之后,一切水到渠成。太后和皇帝召见除顾命大臣之外的王公重臣,在痛斥了肃顺等人的罪状后,拿出了一份由慈禧亲笔书写、错别字连篇、已盖章的谕旨,要求立即抓捕八大臣。

其中,慈禧的妹夫醇郡王奕譞负责抓捕肃顺,恭王负责抓捕其他人。在军机处值班的载垣、端华看到恭王拿着谕旨领着侍卫来抓自己,大声质问,“我们还没有承旨,你的谕旨是哪里来的?”都到了这个节骨眼,还跟人家争流程问题,可见其面对政治斗争的幼稚病。

肃顺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私欲太重,权力一定要抓在自己一个人手里,绝不对外合作分享,哪怕是为了长远计划的权宜安排也不行。

这一点肃顺和还是政治素人的慈禧相比,高下立判。慈禧和恭王很快达成了利益交换,后者帮助前者实现垂帘听政,前者则把军机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两大实权机构交给后者管理。

至于恭王权力过大会失去控制,那没关系,等自己熟悉了政务、站稳了脚跟之后再来设法对付他就行了。事实上,慈禧后来就是这么做的。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