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东吴的张昭到底有没有本事?感觉他除了急着投降曹操,也没干别的

张昭在三国历史中的形象,常常被劝孙权投降曹操这一事件所笼罩,以至于其更为丰富和多面的历史贡献被不同程度地遮蔽。然而,纵观其一生,他远非一个简单的投降派,而是孙吴政权草创、稳定与制度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奠基人与政治家。他的生平与功绩,深刻体现了汉末士大夫在乱世中的抉择、理想与困境。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他自幼便展现出过人才智,刻苦攻读经典,尤其擅长隶书,青年时就已名满士林,被誉为当世大儒。中原动荡之际,他南渡江东避祸,此举并非偶然,而是当时众多北方士人的共同选择。孙策创业初期,敏锐地意识到需要张昭这样享有威望的名士来提升自身政权的合法性。他对张昭极为敬重,以师友之礼相待,而非简单视其为部下。文武之事,一以委昭的记载,绝非虚言。孙策将整个后方的行政、民政、人才征辟等重任全权托付,张昭也不负所望,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为孙策在前线的军事扩张提供了稳固的后方保障。他的存在,吸引了大量北来士人投奔江东,极大地增强了孙氏集团的人才储备和文化底蕴。

孙策遇刺身亡,是江东政权面临的最大危机。年仅十八的孙权继位,人心惶惶。在此存亡之际,张昭的角色从出色的行政官转变为国家的柱石。他亲自扶孙权上马,率群僚谒见,以严格的君臣之礼确立了孙权的权威,迅速稳定了内部局势。他恪守孙策内事不决问张昭的遗命,实际上承担了辅政大臣和仲父的角色。不仅在政治上悉心指导年轻的主公,更在礼仪、典章、制度等方面为孙吴政权的正规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没有张昭在关键时刻的镇定与威望,孙吴政权能否平稳度过权力交接期,尚未可知。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征,兵临长江,送来招降书。江东集团内部爆发了激烈的和战之争。张昭主张迎曹的观点,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理解。首先,曹操当时以汉丞相之名,奉辞伐罪,在政治上具有相当的合法性,迎曹在名义上并非投降叛国,而是归顺中央。其次,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悬殊,理性来看,硬抗的风险极大。最重要的是,张昭作为传统儒家士大夫,其内心深处怀有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和尊奉王权的忠君观念。他的选择,是基于现实利害的冷静判断与其政治理念的共同产物,与贪生怕死不可同日而语。尽管最终孙权采纳了周瑜、鲁肃的主战之策,并在赤壁取得大胜,但并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张昭建言时的初衷与考量。

孙权执政后期,与张昭的关系渐行渐远。这并非因为张昭才能衰退,而是其刚直不阿、敢于直谏的性格与权力巩固后欲强化君权的孙权产生了必然冲突。两次事件尤为关键:其一,孙权欲遣使联络辽东公孙渊,张昭洞察其反复无常的本性,力谏不可,甚至不惜在宫门前与孙权对峙。事后证明张昭的判断完全正确,但这并未缓和君臣关系,反而让孙权感到难堪。其二,在称帝礼仪问题上,张昭恪守古礼,时常与孙权意见相左。这些冲突本质上是理想主义的士大夫原则与现实主义的君主权力之间的碰撞。张昭因此被疏远,晚年几乎闭门不出,但他仍以著书立说(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论语注》)的方式,致力于文化传承,其门生故吏遍布东吴朝堂,影响力犹在。

因此,评价张昭,绝不能仅以劝降一事定论。他是孙吴政权的萧何,是行政体系的构建者;是危难时刻的周公,是政权平稳过渡的守护者;更是始终秉持自身政治理念和道德操守的儒家士大夫。他的贡献是内在的、制度性的,不如战场上的斩将夺旗那般耀眼,却更为根本和持久。他的失败与边缘化,恰恰折射出一个有原则、有理想的政治家在复杂权力结构中的真实处境。他的生平,为我们理解三国时期政治决策的复杂性、士大夫角色的多重性以及江东政权内部的张力,提供了一个极为珍贵而深刻的视角。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