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号晚上,在菲律宾马尼拉的一个日常记者会上,菲律宾海军的新闻头头,少将特立尼达,跟好多国际媒体的人说了个不常见的话。他说啊,菲律宾的军队一般不会随便动手用武力,除非真的是没办法,到了非动不可的地步,他们才会采取行动。
这话听起来挺克制也挺理智的,但现场好多记者都愣住了。你想啊,这几个月来,菲律宾在南海那边的小动作不断,跟这种“温柔”说法简直是大相径庭,这到底是为啥呢?
特立尼达讲话时,提到了三个重点:
第一条,在进行岛礁上的人员换班和物资补给时,若非碰到紧急情况或为了自我保护,绝对不能动手动武。
第二,说到海上巡逻和空中盯着看这事儿,只要不是被人硬逼着,或者自己的生命有危险,那就绝对不能动手打人。
第三,说到自卫,基层指挥官在行动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他们不能随便开枪,除非真的碰到了会丢命的危险情况。
说白了,这套交战规则表面上看挺国际范儿的,但你要是仔细瞅瞅,就会发现它的核心在于“变通”。只要现场指挥官觉得“命悬一线”,立马就能动手,开枪啥的都不在话下。这种不明确的地方,给指挥官在现场留下了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
对于一直盯着南海动静的军事爱好者们,菲律宾这套讲法其实早见怪不怪了。
说起来“不动武”这事儿,其实就是战术上装装“受害者”,好让遇到冲突时能在舆论上占上风。但你看这几个月,菲律宾在南海干的那些事儿,跟它之前那“温柔”说法简直天差地别。
他们一再尝试给仁爱礁送东西,就算知道中方会阻拦,也还是坚持派船去那片有争议的海域。而且,他们还加强了海军和海警船只的巡逻,海上转得更勤快了。同时,增加了空中的监视任务,紧紧盯着中方的一举一动,进行实时跟踪。
而且,每当海上发生一些小冲突,菲律宾的本土媒体和一些国际媒体就会立刻放出照片和说法,把这些事情说成是“中方阻拦”“切断物资”,不断强调他们是“受害者”的那一套说法。
有人说,这种“占了便宜还装可怜”的手法,其实就是利用菲律宾的地理位置,加上时不时的小规模挑衅,来博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外部势力的干涉。要是冲突真闹大了,菲律宾就能扮成“受害者”,好让外面的大国多给它点支持。
这套思路和菲律宾这些年跟美国、日本这些盟国的军事联手挺对得上——老是找茬,让争端越闹越大,但又不真的动手,免得担上“先动手”的罪名。按这套路子,“不动先手”更像是个巧妙设计的外交和舆论手段,而不是真的遵守什么不打第一枪的原则。
一名研究海事问题的专家在访谈中坦率说道:“菲律宾这样做,目的不在于把火灭掉,而是想让它继续烧,只不过他们要把火势控制在自己觉得安全的那个度上。”
特立尼达这番话,说白了就是给外面的朋友们提个醒:菲律宾不会轻易挑起事端,但希望国际社会能一直盯着这儿,万一有需要,也好伸手拉一把。这种既克制又求援的态度,其实就是为了给以后可能碰上的硬仗先造造声势。
但中方已经再三表明,南海的主权归属和海洋权利,都有着明确的历史证据和法律支撑,绝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就退缩。面对菲律宾的举动,中国海警、海军以及空军已经多次采取行动进行回应,像是海上直接阻挡、用广播让他们离开,还加强了监控力量的部署等等。
中方觉得,菲律宾最近的一系列行为已经算是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所以,要是中方采取更厉害的措施,比如阻挡补给、上船查看,或者干脆直接拦住,那都是有十足道理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专家觉得,特立尼达采取的“不首先动手”策略,其实是给自己和伙伴留了后路。要是真打起架来,菲律宾就能把锅甩给对方,好让自己在国际上显得有理,占个好位置。
但菲律宾这种自己骗自己的说辞,中方心里跟明镜似的,早就看穿了。要是他们还想着能侥幸过关,那到时候可别怪我们没提醒,一切后果都得他们自己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