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俄乌冲突的和平谈判消息不断,一个被描述为包含“重大让步”的方案悄然浮现。特朗普的中东特使威特科夫就曾透露,普京在近期峰会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妥协。这番话让外界对和平抱有期待,认为普京的条件已经大幅让步。
然而,这个看似充满希望的方案,在现实博弈中却更像一个无法落地的“幽灵条款”。它在提出之时,就同时面临着各方的期待与坚决抵制,其最终能否实现,仍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安全承诺的内在矛盾
威特科夫提及的普京妥协,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愿意接受美国为乌克兰提供北约式共同防御的安全保障,二是在乌克兰领土问题上做出一些让步。单看安全保障这一点,允许美国为乌克兰提供北约式安全保障,确实被视为普京的一大让步。
毕竟,普京最初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目的之一就是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如果美北约的军事人员和装备能够以某种形式进入乌克兰,这无疑意味着普京默认了乌克兰的“半北约化”趋势。
但普京也划出了清晰的红线,他始终坚持乌克兰不能正式加入北约。他所能容忍的,仅限于有限度的军事合作。那些中远程导弹等北约战略装备,绝不允许进入乌克兰境内。
这种“既允许又限制”的安全承诺,本身就存在内在的矛盾。它既无法完全满足乌克兰对真实安全保障的需求,也难以彻底消除俄罗斯对战略威胁的担忧。这种模式,更像是一种不稳定的临时妥协,而非长久之计。
主权领土无法交易
至于领土上的让步,目前的信息是乌军撤出顿巴斯,俄军撤出苏梅和哈尔科夫部分地区,俄军停止在赫尔松和扎波罗热的军事部署。对乌克兰来说,一些人认为这已经是最好的条件。
但将领土视为可交换的筹码,完全忽视了其在乌克兰法律、民意和国家认同中的根本地位。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就明确表态,坚决反对“以停火换顿巴斯”的提议。
乌克兰的法律框架规定,任何领土变更都必须由全民公投决定,总统个人无权单方面决定。顿巴斯不仅是乌克兰的工业重地,更是其未来东部的重要军事防线,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泽连斯基直言,乌克兰不愿意被当作“桌上的筹码”。这表明,领土问题并非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而是涉及国家主权和存亡的原则问题,无法轻易地进行交易或交换。
主权国家的一票否决
这项和平方案在外交层面也面临巨大阻力。近期美欧乌多边领导人会晤,实质上并未达成任何成果,各方主要还是表达了意见和诉求。会后,特朗普与普京通话,仅仅同意举行双方高级别代表团的会谈。
这种俄乌之间已进行过多次的会谈,除了人道主义方面,通常没有实质成效。即便美国希望扮演“中间人”角色,促成协议以获取外交成绩,但如果方案偏向一方,必然会得罪另一方。
乌克兰的强硬立场得到了欧洲盟友的支持。法国、德国、英国等国都曾表态支持乌克兰守住阵地,不让损失白费。欧盟许多成员国也担忧,没了乌克兰的同意,这类协议本身无法成立。
这清晰表明,即使美俄达成某种默契,只要乌克兰这个核心当事国不签字,任何协议都只是一纸空文。绕开当事国达成的协议,其合法性也会受到普遍质疑。
国内政治的高压线
对于泽连斯基而言,接受领土妥协无异于政治自杀。乌克兰内部问题本已非常严峻,战争状态若再维持下去,甚至有内部爆炸的风险。任何被视为出卖国家利益的妥协,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社会后果。
总统受宪法约束,无法单方面决定领土归属,民意是其无法逾越的障碍。泽连斯基的犹豫背后,是现实的考量。乌克兰国内意见普遍偏向坚守,这给领导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战场的最终裁决
最终,决定谈判走向的根本力量,仍然是战场上的军事现实。当前流传的和平方案,之所以如此脆弱,正是因为“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同样得不到”。
文章A认为,乌克兰败局已定,俄军已成“碾压之势”,除非美欧下场帮助乌克兰打仗,否则乌克兰不可能赢。这种判断构成了俄方提出条件的基础。
然而,尽管西方军援不稳定,乌克兰仍在坚守。这种对战局认知的巨大差异,导致双方对“合理”条件的定义完全不同。乌克兰仍期待奇迹,而西方军援的不稳定,也让乌克兰的筹码在递减。
结语
当前流传的和平方案,因其内在逻辑的矛盾、外部政治的阻碍以及与战场现实的脱节,注定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幽灵条款”。它反映的并非和平的曙光,而是各方在核心利益上互不相让的深度僵局。
乌克兰在过去几年里,尤其是在2022年和2023年,可能错失了停战和平的机会。当时俄军优势还不算明显,很多土地仍有机会拿回。泽连斯基总把指望放在西方国家身上,忽视了乌克兰自身的需求。
西方国家只出钱出装备,他们不需要死人,也不需要丢土地。俄乌冲突持续消耗,除了经济数据难看,对他们整体影响不大。这种僵局,只能让乌克兰错过更多机会。
普京目前的让步,即便被一些人认为是最好的条件,但其“保鲜期”很短。真正的和平路径,并非依赖一份由外部力量拼凑、充满争议的协议。它最终取决于战场力量对比的根本性改变,或冲突双方内部出现足以动摇其战争意志的重大变故。在此之前,任何谈判都只是漫长对峙中的一个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