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听着好像是为你好,但咂摸一下,那滋味儿就跟有人在你酒足饭饭饱后,拍着你的肩膀,悄悄告诉你:“嘿,哥们儿,你刚扒拉那碗饭里,好像有个苍蝇。”
你说恶心不恶心?
吐又吐不出来,剩下的山珍海味也瞬间没了胃口。
这事儿的主角,是前国手王仕鹏。
最近他在一档节目里聊杨瀚森,直接给小杨的NBA前景判了“死缓”——“没了位置”。
这话一出,掷地有声,毕竟是名宿,说的话分量不一样。
为了显得专业,王指导还摆出了数据。
他说开拓者中锋克林根要打个二十四五分钟。
我这人手欠,特地去翻了翻杨瀚森没上的那四场比赛,嘿,克林根的上场时间分别是21、25、17、24分钟。
这点上,得给王指导点个赞,功课做了,数据八九不离十。
这一下,他那“没了位置”的论断仿佛就有了坚实的地基。
可话锋一转,聊到另一位中锋罗伯特·威廉姆斯时,王指导的专业性就开始随风飘摇了。
他信口拈来:“罗威复出,一场打个十七八分钟的样子。”
我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罗威那玻璃人属性,能有这么长的稳定时间?
再一查,好家伙,最近四场分别是11分钟、14分钟、3分45秒、7分30秒。
这数据不仅跟“十七八”差了十万八千里,甚至还是一路下滑的趋势。
这就有点张口就来的意思了。
连我这种码字的都得去查查数据,您这专业出身的,是不是对数字太不敏感了?
一个篮球运动员,尤其是内线球员,上场时间的长短,那可是命根子。
差一分钟,战术地位都可能天差地别,更何况是差了将近十分钟。
这失误,可比投丢一个空位三分要命多了。
如果仅仅是数据口误,那也就算了,谁还没个嘴瓢的时候。
真正让人膈应的,是王指导接下来的那段“人生导师”发言。
他先是肯定了杨瀚森去发展联盟是好事,是“练级”,这话没毛病。
可紧接着,他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提醒广大球迷:“大家还是把目光集中在球场上,不要放在什么体重啊、吃饭问题啊、亲友啊这些场外话题。”
听听,多么伟光正,多么为球员着想。
可就是这句话,成了我饭里的那只苍蝇。
在他“提醒”之前,有多少人天天盯着杨瀚森吃了几碗饭、体重秤上的数字是多少?
可能有一些,但绝非主流。
现在好了,王指导这么一位大咖,在全国性的节目上,亲自把“体重、吃饭、亲友”这几个标签贴在了杨瀚森的脑门上。
他嘴上说着“不要关注”,实际上却是在引导所有人去“关注”这些东西。
这操作,简直是语言艺术里的“无中生有”和“此地无银三百两”。
这套路,咱们在周琦身上见得还少吗?
当年“鸡蛋灌饼”的梗,是怎么从一个不起眼的街边采访,发酵成全国性的嘲讽的?
不就是各路“专家”、“媒体人”反复咀嚼、反复引申,最后把一个无伤大雅的生活习惯,硬生生拔高到了职业态度的高度吗?
现在轮到杨瀚森了,还没怎么样呢,“吃饭问题”的帽子就先给扣上了。
更可笑的是这帮评论员骨子里的一种逻辑:你享受了万人追捧的荣耀,就得承担跌落神坛时的口诛笔伐。
他们还特喜欢引用姚明那句名言:“你打得不好,还不允许别人说吗?”
看似无懈可击,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偷换概念。
姚明说这话的时候,他已经是NBA全明星,是球队的绝对核心,是休斯顿的移动长城。
他承担的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期望。
杨瀚森呢?
一个刚满20岁的年轻人,连NBA的门都没正式踏进去,还在为一份合同在泥潭里摸爬滚打。
拿功成名就的姚明来要求一个前途未卜的新秀,这不就是耍流氓吗?
这种逻辑的本质,就是为自己的“墙头草”行为找借口:捧你的是我,骂你的也是我,而且我永远正确。
因为我是在“鞭策”你,是在执行舆论的“监督权”。
可这种监督,往往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等和预设立场上的。
他们觉得NBA就该是某种样子,中国的希望之星就该是某个模子,一旦你的表现不符合他们的想象,对不起,你就是态度有问题,就是不努力。
说白了,杨瀚森现在经历的,是一个中国篮球天才闯美必然要渡的“劫”。
这个劫,不是球场上的对抗,而是舆论场的绞杀。
那些曾经用最华丽的辞藻将你捧上云端的人,往往也是在你陷入低谷时,用最刻薄的语言将你踩进泥地的人。
因为他们的逻辑里没有“成长”,只有“兑现”。
今天你是一飞冲天的“奇迹”,明天可能就是不堪重负的“伤仲永”。
杨瀚森未来的路还长着呢。
或许他最终也无法在NBA立足,这都很正常,毕竟那是全世界篮球的最高殿堂。
但愿这盆混杂着口水和苍蝇的冷水,能让他提前看清,那些当初把你举上神坛的手,和你跌落时推你一把的,往往是同一双。
至于我们这些真正的球迷,还是多点耐心,少点神话,看球,就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