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特大暴雨来袭。云南强降雨再度升级……

要说最近这段时间,咱们云南这地方,可真是让人揪着心。

新闻里天天报,特大暴雨一波接一波,尤其到了7月下旬,那雨水简直是“倒”下来的,很多山区老百姓都提心吊胆的,生怕地质灾害说来就来。

大家伙儿可能都纳闷儿,这云南,按说不是常年气候宜人吗?

怎么今年这雨水就这么不给面子,下得这么猛、这么久呢?

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秘密”?

难道就真是老天爷不高兴了?

其实啊,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里头学问大着呢。

咱们就用大白话说说,这几场暴雨是怎么“组团”来的。

首先要说的,就是那个在咱们印象里离云南十万八千里的——台风。

您可能觉得奇怪,台风不是都在海边儿上闹腾吗?

跟云南有啥关系?

您还别说,关系可大了去了。

就拿前阵子那个叫“韦帕”的台风来说,它虽然没直接跑到云南来,但它那个巨大的“外围云系”,就像一个特别大的“抽水机”,在海上把大量的水汽给吸起来,然后通过大气环流,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空中水管”,源源不断地把这些带着水汽的湿热空气,给送到了咱们云南上空。

这可不是开玩笑,气象专家就管这叫“远程供水”,听着是不是挺玄乎?

但它就是实实在在的,给云南的降雨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光有“原料”还不够,还得有个“送货员”把这些水汽给运过来。

这第二个“推手”,就是咱们的老朋友——西南季风。

每年夏天,这股季风都会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那边吹过来,带来充沛的水汽,滋润着咱们中国的西南地区。

但今年呢,这位“老朋友”像是吃了兴奋剂似的,特别“给力”。

气象专家说了,今年的西南季风异常活跃,它带来的水汽量,比往年同期足足多出了三成!

您想想,空气里可供变成雨水的水汽,一下子多了这么多,那暴雨不就更容易形成了嘛。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你本来就想烧一锅水,结果水管子里的水流突然大了三成,那锅水肯定更快就烧开了,而且还容易往外溢。

有了水汽,有了运输,最后还得有个“加工厂”把它们变成雨。

这第三个“推手”,就是云南独特的地形。

咱们云南啊,山多,地势高低起伏特别大,尤其是在滇东那块儿,山峦叠嶂。

当那些饱含水汽的西南季风,带着台风送来的水汽,一头撞上这些高山的时候,就像一辆装满了水的卡车,开到了一个大斜坡上,它就得往上爬。

空气在被迫往上爬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变冷,一变冷,里头的水汽就容易凝结成小水滴,然后越聚越多,就成了云,最后就哗啦啦地落下来,变成雨。

山越高,空气抬升得越厉害,雨就下得越大。

所以说,这三股力量一合体,就给云南带来了这么大的暴雨,真是“天时地利”都凑到一块儿了。

面对这么大的雨,咱们云南很多地方都经受了考验。

新闻里说,昭通镇雄县,那土方坍塌,把老百姓半堵院墙都给埋了,看着视频都让人心惊肉跳的。

还有红河某个村子,河水一下子暴涨,把便桥都给冲垮了,这可苦了村里人,出行都成了大问题。

这些事儿啊,都让咱们老百姓心里捏把汗,这可不是小事儿,都是实实在在的危险。

不过啊,在这些危险面前,咱们也看到了很多让人心里暖和、值得点赞的事儿。

首先要说的,就是政府的反应速度。

官方赶紧启动了地质灾害三级响应,这说明从上到下都动起来了,大家伙儿都绷紧了弦。

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些社区的网格员,他们可是真辛苦。

下着大雨,他们连夜一家一户地去排查危房,提醒老百姓注意安全,这份责任心,这份对老百姓的关心,咱们都看在眼里。

那些巡查干部,雨靴上沾满了泥巴印子,这泥巴印子啊,就是他们守护老百姓安全的最好证明。

看着他们,咱们心里就觉得踏实。

当然,也有让人稍微有点儿“迷糊”的地方。

比如说,有的乡镇,他们的应急物资储备点,竟然设在了低洼的地方。

这可就有点儿让人想不通了,这要是雨水一大,物资不就都泡汤了吗?

这事儿啊,就提醒咱们,平时做准备,可不能光想着“有”,还得想着“怎么有才对”,这种细节上的疏忽,关键时候可能就会掉链子。

但更多的是让人拍手叫好的做法。

比如曲靖会泽县,他们做得就特别好。

那边的山体出现裂缝了,他们不是等到雨下了、危险来了才行动,而是提前就把32户住在危险区域的老百姓给转移走了。

这叫什么?

这就叫“防患未然”,把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才是真本事,也是真正把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这种做法啊,太关键了,值得好好学习。

在灾情面前,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儿也暴露出来。

咱们看到消防员在洪水中救出了被困的孕妇,那视频看得人既揪心又感动,真是好样的!

可另一边,也有些年轻人,为了在网上“吸粉儿”,为了挣点儿流量,竟然跑去山洪边上直播,结果被村干部硬是“架着”撤离。

这事儿就让人有点儿不舒服了,这到底是他们自己安全意识太差,还是那些直播平台没管好,为了流量什么都能干?

这可真得好好反思反思,流量固然重要,但生命安全可不能拿来开玩笑。

不过啊,更多的是人间温情。

昆明地铁站,发放防汛手册,上面把各个社区的避难所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的,这种实用的信息,就该多多益善,让老百姓心里有个底。

还有大理那边的民宿老板,免费安置那些因为暴雨滞留的游客,这事儿上了热搜,真是太暖心了。

灾难面前,这种老百姓之间的互相帮助,比什么都强,让人觉得咱们这个社会,还是充满了爱和温暖的。

说到信息传递,现在科技是发达了,地质灾害预警短信都能发到村寨里了,这确实是个好事儿。

但问题也来了,村里有些独居的老人,他们可能没有智能手机,或者根本不会用,那这些重要的短信,他们就收不到啊。

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可怎么解决呢?

有村民就提了个主意,说干脆用村里的大喇叭,每个小时播报一次汛情,把最新情况告诉大家。

您别说,这个“土办法”啊,有时候还真比手机靠谱,因为它能覆盖到所有的人,不管你有没有手机,都能听到,这说明啊,有时候最简单、最传统的办法,反而是最有效的。

气象专家说了,未来三天,滇西那块儿可能还会有大到暴雨。

这可就得让大家伙儿都警醒起来了,尤其是那些房子就建在冲沟旁边儿的自建房,可真得特别留神,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天灾这东西,咱们可能躲不过去,但咱们可以做好准备,可以互相帮助,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

看到那些巡查干部雨靴上的泥巴印子,咱们就知道,总有人在替咱们负重前行,总有人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这份踏实,就是咱们中国力量的体现。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