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明白红军有个规矩,不能留胡子。你就不怕我把你关起来吗?”
朱德一眼认出眼前这位红军军官,正是孙毅。在红军队伍中,能如此坦然地蓄须者,唯他一人而已。
孙毅的回应则显得坦诚又风趣:“不怕!人生遭遇危难时,什么都可能丢掉,可这胡子却还不断生长。胡须有义气,就像人的精气神,不该剃!” 朱德听后忍俊不禁,爽快地答应他:“行,从今以后,你的胡子就留着吧!” 自此,孙毅那标志性的胡子一直保留到1943年,“孙胡子”也成为部队中的响亮绰号。
孙毅原名孙俊华,出生在河北大城县的一个贫苦农家。1920年10月,因为家庭无力负担供学,尚未读完高小的他便被迫辍学。生活的艰辛,让孙毅不仅没有留在家乡务农的机遇,反倒只得只身闯荡城市谋生。他就是在这时候更名为孙毅。北洋军阀混战之际,他曾南下多地谋求出路,但最终还是回到北方。在开封,他依附做警察所教员的哥哥,暂时安身,谋得一个差事。在警局工作期间,孙毅嫉恶如仇,因而与上司关系不睦,很快遭到开除。哥哥无奈下直接对他说:“还不如去拉车,别总在家里混饭吃!”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孙毅。
离开家庭后,孙毅投身军旅。短短几年,他在旧军队中一路升迁,成为第二十六路军少校参谋。虽然职位和待遇俱佳,孙毅却对旧军队中的腐败作风倍感厌恶。一次偶然机遇,他结识了赵博生,从赵博生口中听闻红军的故事后,内心生出强烈共鸣。1931年底,赵博生和董振堂等发起宁都起义,率第二十六路军背叛国民党投向红军。孙毅的师长李松昆拒绝参加,只带领部队逃离。在局势混乱之中,孙毅临危受命,举旗带队跟随红军,自此把命运与革命紧密相连。
1935年,孙毅调任红一军团教育长,由此与聂荣臻相识。两人性情刚烈,曾多次意见不合,彼此争论激烈。究其原因,孙毅自此投身军队教育工作,并曾参加平型关战役。随后,他调赴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1940年正式接任校长。临行前,聂荣臻特意叮嘱孙毅:“你专长训练管理,到校后,务必狠抓教学,有问题随时给我说!”
孙毅一到任,治学极严,对学员要求苛刻。二分校的学员多为前线营团级干部,骁勇善战却难以静心学习。面对一些学员动辄要求重返前线,孙毅大为头疼,却也能够理解这种心情。争执难以化解,教官与学员间常有摩擦。一次名叫窦尚初的学员与他冲突激烈后,孙毅干脆写信向聂荣臻请辞,意欲赴延安学习。
聂荣臻收到辞呈颇感愤慨,不仅回信勉力挽留,孙毅却意志坚定,专门前去面谈,二人都为此动了情绪。聂荣臻也主动向孙毅道歉,“昨天我发火,其实也是我的不对,还望不要介意……”
1943年,抗大二分校在整肃军容之际,要求所有学员剃光头、刮干净胡须。动员大会结束后,有学员坦言,孙毅身为校长也应以身作则。孙毅沉思良久,尽管不舍,最终仍为大局考虑,毅然将胡须剃除。日后到聂荣臻处汇报工作,聂荣臻见他面容一变,连忙问起原由。孙毅如实说明经过,聂荣臻则笑言:“不成你‘孙胡子’的名号满天下都知道了。没了胡子,还怎么叫‘孙胡子’?”在聂荣臻的坚持下,这番标志性的胡须竟陪伴孙毅直到他九十九岁高龄离世,从此再无人要求他剃须。
孙毅个人的婚姻大事,同样离不开聂荣臻的关心。1939年初春,两人为战事意见僵持时,孙毅情急拍了聂荣臻桌子。回家后,聂荣臻幽默地向妻子张瑞华提议,“这孙胡子的牛脾气,得找个人管管。”张瑞华有些发愣,聂荣臻直言,要给他找位贤内助。这便促成了孙毅与田氏三姐妹的大姐田秀涓的姻缘。田家是革命世家,成员多为可靠同志。聂荣臻没有像传统媒人那样正经介绍,反倒布置了一个特殊任务。“孙毅同志,我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什么任务?”“写封情书,用真心打动田秀涓同志,把她‘争取’到我们的队伍。”孙毅郑重其事地应允,寄出一封开诚布公的信,坦言旧军生活、已婚并有一子。田秀涓被其坦率和真挚打动,最终接受了他的真情。而聂荣臻夫妇亲自为他们主持婚礼,当时不少年轻将领也热闹参加,推波助澜。
有时若不是当年那次争执,或许孙毅的人生也不会走到这一步。虽说性格刚烈,但孙毅对妻子宽容包容,从不置气争锋,两人相伴多年相敬如宾。晚年,有人问及他的长寿秘诀,孙毅总是乐呵呵地答道:“想长寿,就别光惦记自己,多操点群众的心,心宽了,自然活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