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印度掌权的莫迪政府,一直想打造南亚强国印度,为此不惜创造了很多流于表面的国家发展神话。
然而,一位新华记者在驻扎印度三年之后发表的真实言论,却戳破了这些神话的泡沫。
他在印度真实的生活了三年,见到了许多印度底层人民的工作情况,也见到了这群人的生活困境,他表示,如今印度人的生活真相,我们外人绝对想象不到。
这位新华记者揭露了怎样的印度真相?莫迪政府打造的神话又是如何破灭的?
印度能不能成为在亚洲与中国争锋的国家?这是很多印度人都想找到答案的问题,包括现如今印度掌权的莫迪。
和中国一样,印度拥有辽阔的国土面积,也拥有人口资源的优势,自然资源储备也相对丰沛。所以,当看到中国的发展奇迹之后,莫迪也想在印度复刻一个同样的奇迹,乃至创造一个超越中国的神话。
在他的不懈追求和宣传之下,许多外人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了解到了一个切片式的印度。
人们以为,现如今印度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摆脱了传统种姓制度的影响,即便是低种姓的普通人,也能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也能在接受教育之后,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还能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
耕者有其田,工人有饭碗,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的发展思维,男女老少都能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这就是印度致力于打造的形象。
可事实上,一位在印度驻扎了三年的新华记者,看到的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印度。他的所见所闻,以及一系列的真实感受,或许才是如今印度人生活的真相。
先来说说人人有工作,个个能解决温饱,光是这个问题就不太现实。
印度想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于是不遗余力的通过政策优惠去吸引外资,吸引了许多西方国家的工厂在印度落地。甚至连中国的一些国产大型工厂,也在印度吸纳劳动力。
可是这群印度工人来到了国外的工厂工作,却处处都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
最要命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工作技能和思想素质完全跟不上企业主的需求。
企业家需要的是一群比机器更加灵活的工人,这些工人除了能够完成流水线的工作,还能不断的在实践中学习新的技能,能够了解其他岗位的基本情况,能够和同事密切配合,能够打造品牌形象。
可是印度的工人们却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知道该怎样学习,或者说完全丧失了学习能力。他们只能上面发指示,下面去执行,点一下动一下,基本没有自主能动性。
原本中国工人可以在一个星期之内完成的工作任务,落到印度工人的手里,可能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企业主为此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效率也会有所下降,这当然是追求利润的群体不满意的。
于是企业或者工厂会不断的进行裁员,不断的优化内部用工结构,吸纳新的血液,当意识到新招进来的人不合适的时候,也会再次重复裁员的行动,于是工厂的人员流失情况分外严重。
而对于印度的普通人来说,这种招工裁员的固定流程基本上也成为了生活的常态,失业问题还是没能得到解决,他们的手中还是没有稳定的饭碗。
根据那位记者的粗略统计,一个印度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可能就1500元人民币,这在中国,甚至已经远远低过了最低工资标准。
收入和民生直接相关,当底层劳动者的收入无法得到提升时,民生问题就无法得到改善,所以莫迪想要创造的天下大同,根本就是镜花水月。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个情况,除了优化产业结构之外,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发展教育,提升人口素质。
然而,这个路径在印度同样也行不通。
记者看到,低种姓家庭的孩子们,十有八九都没法儿上学。他们没有钱,学校的大门就不会为他们敞开,像我们中国实行的义务教育,在印度完全是天方夜谭。
除此之外,性别失衡的问题,在印度也非常严重。
说一个很具体也很匪夷所思的现象,在我们中国,手机几乎已经成为了生活必需品。男女老少的手里,基本上都有一个手机,区别只是在于功能或者内存的多少而已。
到时在印度,普通女人是无权使用手机的。很难相信的,大多数印度女人们,还生活在信息无比闭塞的环境当中。
她们不知道,就在隔壁中国,男女平等已经成为了人们挂在口头上的常用语,她们也不知道,女性可以平等地进入学校,可以平等地参与市场工作,可以享受平等的家庭地位。
这群可怜的女人还以为,印度坚持了这么多年的传统,一直是正确的传统,以为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女人都和她们一样,生活在男人的羽翼之下。
一个和记者交谈过的印度工人,他没有钱,没有权,没有社会地位。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女儿也送入工厂,让女儿能够拥有一份看似体面的工作。
没错,在印度人的眼里,进入一个大工厂打工,哪怕只是做流水线上的钉子,都已经是再体面不过的工作了。
至于我们理解当中的那些体面工作,比如政府官员,律师,医生,老师,这些在印度都是高种姓人群才能从事的职业,和普通人基本无缘。
恒河的水还是那样污浊,印度的女人还是从头到脚包着头巾,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还是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撕扯,工厂里的工人们还是在流着血和泪。
印度的今天就是印度的昨天,印度的明天,似乎也不会有任何改变,莫迪政府的神话,在新华记者的揭露之下根本无所遁形。
这些赤裸裸的印度真相,让人觉得血淋淋,但又过分残酷和过分现实。
参考资料:
1.读书|记者亲历观察:中国手机产业在印度的发展——文汇报
2.在文字中行走印度|盛唐小仙·书评——新黄河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