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坚持了9天?这话听着真刺耳,好像在嘲笑谁的毅力不堪一击。可我看到广州那个姑娘晒出的菜单,从黄瓜炒鸡蛋到酸辣土豆丝,再到最后的贝贝南瓜,密密麻麻排了九天,我心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嘲笑,而是心疼。
真的,不是我们懒,是成年人的生活,早就被压缩成了一块干巴巴的海绵,哪还有多余的精力,去挤给一个漂亮的饭盒?
很多人都经历过那个仪式感满满的开始。在网上精挑细选一个最好看的餐盒,周末去超市,雄心勃勃地买下一周的菜,甚至还对着食谱APP规划好了从周一到周五的午餐,感觉自己下一秒就要变身精致生活代言人,一年能省下好几千。可这股热情,通常活不过第一个周三的早晨。
你想想,广州的上班族,通勤时间动辄一个半小时。为了赶上地铁,早上六点多起床都算幸福的,现在为了做饭,闹钟得往前再拨一个小时。等于说,你用一天中最宝贵的那一小时睡眠,换了一份第二天中午可能已经有点蔫儿的饭菜。头几天还能靠着我要省钱的决心硬撑,一个星期下来,眼皮重得像挂了秤砣,别说做饭了,能在打卡前冲进公司就已经是胜利。
比早起更磨人的是晚上的第二战场。下班挤完地铁回到家,身上最后一丝力气都用来把自己扔在沙发上了,结果一抬头,看见水池里等着你洗的菜,和案板上等着你切的肉。那种感觉,不叫生活,叫加班。尤其是当你忙到八九点才进门,外卖小哥都能拯救世界,你却还要跟油腻的锅碗瓢盆作斗争,那一刻的崩溃,足以抵消省下来的那二三十块钱带来的所有快乐。
于是,一个很残酷的计算题就摆在面前:是损失30块钱,还是损失一小时的睡眠和下班后仅有的一点点自由?大多数人,在经历了几天身心俱疲的挣扎后,都会默默地选择前者。这不是毅力问题,这是最基本的生存算计。
更有意思的是那种心理上的拉扯。今天带了饭,同事却招呼说附近新开了一家不错的馆子,去还是不去?去了,自己辛辛苦苦做的饭就浪费了;不去,又好像显得不合群,错过了社交的机会。那点省钱的初衷,在这种反复的纠结里,早就被消耗得一干二净。省钱的本质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从容,可要是为了省钱,反而把自己搞得这么累、这么纠结,那到底图什么呢?
所以,别再轻易嘲笑那个只坚持了9天的姑娘了。她放弃的不是带饭,而是放弃了一种不适合自己的、充满自我压榨的生活方式。当她在第十天心安理得地点了一份外卖时,或许才是她真正开始善待自己的第一天。
说到底,攒钱的方式有很多种,何必非要跟自己的睡眠和精力过不去。毕竟,打工已经够累了,午休那短短的时间,是用来眯一会儿回血的,不是用来排队等微波炉,或者在洗手间刷油腻饭盒的。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