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航空业迎来革命?油耗减半的新型飞机亮相,计划2027年实现首飞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坐的飞机,好像从来就没变过样。

我爷爷坐的飞机,是个圆筒加俩翅膀。

我爸坐的,还是那个样子。

等到我们这代人,不管坐的是波音还是空客,外观上,还是一个圆筒,加俩翅膀。

这都几十年了,手机都从大哥大变成现在这样了,飞机怎么就跟被时间忘了一样?难道这就是航空设计的终极形态了?再也没法改了?

你先看看这张图。

像不像个大号的白色蝙蝠鱼?或者科幻电影里的UFO?

这玩意儿叫Z-4,一家叫JetZero的美国公司捣鼓出来的。他们放话说,这东西能比现在的飞机省一半的油。

一半。

这口气可不小。要知道,航空公司最大的成本就是油钱,省一半油,机票钱可能都要打个骨折。

这到底是吹牛,还是动真格的?

说实话,这个看起来很科幻的设计,其实是个“老古董”了。

故事得倒回七十多年前。

那时候有个天才,叫杰克·诺斯罗普,诺斯罗普公司的创始人。这哥们儿当时就觉得,飞机的那个圆筒机身,纯粹就是个累赘,除了装人装货,天上飞的时候,它本身基本不产生升力,就是个巨大的空气阻力源。

他琢磨,能不能把机身和机翼干脆合二为一?让整个飞机都变成一片巨大的翅膀?

于是,他就真的造出来了。

YB-35,还有后来装了喷气发动机的YB-49,那家伙,简直就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外形跟今天我们说的这个“大白鱼”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在当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可结果呢?失败了。

想法太超前,当时的技术跟不上。飞机的控制系统还是老一套,根本驾驭不了这种没有垂尾的怪家伙,飞起来摇摇晃晃,像个喝醉了的醉汉。

最后,这个伟大的设想,连同造出来的几架原型机,一起被扔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一个超越时代的疯狂梦想,就这么被尘封了。

直到几十年后,电脑技术突飞猛进,美国宇航局(NASA)和波音才把这个想法又从箱底翻了出来。

他们搞了个叫X-48的无人验证机,说白了,就是个小号的“大白鱼”遥控飞机。

这个“遥控飞机”可不简单,他们飞了好多年,摔了也修,修了再飞,把各种飞控数据给攒齐了,终于用强大的电脑和飞控软件,解决了当年那个最要命的操控问题。

被遗忘了半个多世纪的天才梦想,这才算真正有了重生的可能。

那这“大白鱼”到底牛在哪?为什么非要造成这个样子?

就两点,简单粗暴。

第一,省油。这个最好理解。你拿一张纸和一个纸团,从楼上扔下去,肯定是纸飘的时间长。因为纸的面积大,空气托着它的力也大。这个“混合翼身”飞机就是这个道理,它整个扁平的身体都在产生升力,而不像传统飞机,主要靠那两片薄薄的翅膀。

阻力小了,升力效率高了,发动机自然就不用那么使劲儿了,油耗“咔嚓”一下,就能砍掉一半。

第二,是它的结构。这就要说到以前为什么没人敢这么干的另一个原因了。

飞机飞到万米高空,为了让我们能正常呼吸,机舱里是要增压的。你想想,一个充满气的气球,肯定是圆形的对吧?因为圆形最能均匀地承受内部压力。

你要是把一个方盒子打满气,那几个角肯定最先爆掉。

以前的飞机设计师看着这种扁平的机身就头疼,这玩意儿飞上天,里面一增压,会不会像个气球一样,“嘭”就散架了?

这个问题,困扰了工程师好几十年。

现在,能解决了。靠的是两种东西:新材料和新设计。

新材料就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又轻又结实,强度是铝合金的好几倍。用它来造一个一体化的承压外壳。

然后在机身内部,用电脑设计出极其复杂的,像鸟类骨骼一样的桁架结构来分担压力。

里应外合,才终于把这个最大的技术瓶颈给攻克了。

技术上的难题解决了,可谁会来买单呢?毕竟这东西看着太颠覆了。

第一个举手的,你可能想不到。

是美国空军。

他们二话不说,直接砸了2.35亿美元的真金白银。军方可不傻,他们看上的,远不止是省油。

你想啊,这东西天生就没有明显的机身和机翼分界线,雷达波照过去,反射信号非常弱。说白了,它有天然的隐身潜力。

用它来当未来的大型运输机、空中加油机,既能飞得更远,还不容易被发现。这个战略价值,可就太大了。

军方带头,航空公司也坐不住了。

美联航立马就跟进,下了订单。

航空公司的账算得最精。燃油成本占了他们运营成本的三分之一,省一半的油,就等于利润翻跟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里,这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省下来的钱,一部分变成利润,另一部分,说不定就能变成更便宜的机票。

这事儿,跟我们每个人的钱包,可就直接挂上钩了。

美国人这边搞得热火朝天,欧洲和咱们中国,当然也没闲着。

这已经不是一家公司、一个国家的事了,而是未来天空的一场全球争霸赛。

欧洲那边,空客牵头,联合了一大帮巨头,也搞了自己的“大白鱼”计划。

而在中国,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他们的团队也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甚至思路更进一步,他们在研究怎么把氢能源这种终极清洁燃料,用到这种飞机上。

这盘棋,下得可就更大了。

一场围绕着未来天空形态的竞赛,已经悄无声息地打响了。

听起来一切都很美好,对吧?

但先别急着高兴,想真的坐上这种飞机,还有两个非常现实的坎儿要过。

第一个,在地上。

你看它那个体型,又宽又扁,像个大胖子。现在的机场,是为“圆筒”飞机设计的。无论是滑行道宽度,还是我们登机的廊桥,甚至是停机位,都跟它不匹配。

总不能让它每次都孤零零地停在远机位,然后我们坐摆渡车过去吧?

要想让它普及,全世界的机场,都得来一场大改造。这得花多少钱,花多少时间,谁也说不准。

第二个,在天上,在我们自己心里。

这种飞机的客舱为了结构强度,很可能……没有窗户。

对,你没听错,一个窗户都没有。

你想象一下,坐十几个小时的国际航班,身边是一块冰冷的舱壁,而不是能看到云层和天空的舷窗。

设计者说,可以用高清屏幕来模拟窗外的景色,甚至比真窗户看得还清楚。

可这感觉,能一样吗?

你会愿意坐在一架“铁盒子”里,看着电子屏幕,飞越大洋吗?

这个问题,可能比改造机场还难回答。

一个沉睡了七十多年的天才梦想,现在终于被技术唤醒,站在了我们面前。

它带着巨大的诱惑,也带着同样巨大的挑战。

我们坐了几十年的“飞行圆筒”,也许真的要迎来它第一个真正的对手了。

不管最后结果如何,一成不变的天空,总算要开始变得有意思了。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