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帝王的胸怀宽广,恐怕没人能比得上苻坚,尤其是在面对那些亡国的皇帝、臣子,还有投靠自己的败将时,苻坚的包容可以说是“倾城之恋”。不过,他的仁慈最终还是招来灾祸,比如对慕容垂、姚苌的善待,结果在淝水之战之后,这些人反而背叛了他。
在五胡十六国那会儿,仁慈的皇帝往往难以成就宏业。苻坚之所以能统一北方,多亏了丞相王猛的帮衬。要是没有王猛,前秦就不可能从一个部落联盟变成一个真正的帝国,也就没有那种一统天下、扫荡六合的实力。
369年,慕容垂带着家人投奔前秦,苻坚看到后开心得合不拢嘴,觉得这是天赐良机,帮他早日统一天下。王猛一眼就看出慕容垂心怀伟图,这人不会长久甘愿眼居下风,总有一天会变成威胁,得赶紧除掉避免祸事发生。
王猛建议苻坚除掉慕容垂,可苻坚不赞同,因为那样不符合他塑造贤明君主的形象。苻坚讲究面子,又对慕容垂存有好感,王猛决定出手帮助苻坚除掉他,这就是“金刀计”的起因。
王猛出谋划策“金刀计”,慕容垂到底知不知道呢?也许他是有所察觉,还是做了点准备,但要真想破局,可难度挺大。幸亏慕容垂侥幸逃过一劫,不是因为他脑袋有多灵光,而是苻坚心慈手软,居然宽恕了他。
你说得对呀,慕容垂跟邓羌关系非一般的好,再加上王猛也跟邓羌关系不错,还多次劝说苻坚除掉潜在的麻烦,这样一来,慕容垂难免会有所察觉。至于他投奔前秦,主要也是因为被慕容评和可足浑太后陷害,要不然他怎么会特别敏感呢?
要说,王猛在征前燕的时候,还特别要求把慕容令带上。这个慕容令,可是慕容垂最牛的儿子,能让慕容垂成功逃出来,主要靠的就是他出谋划策。如果把慕容垂比作司马懿,那慕容令就像司马师,简直是他们家的头号智囊。
把慕容令调走,基本是为了让慕容垂一家子逐个击破。王猛这么做,慕容垂也不是没有防备,否则早就没法写信给慕容令,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动态了。不过,慕容垂还是比王猛慢了一步,被对方抢先一步了。
慕容垂没法拆穿“金刀计”,这主意藏得紧紧的,再加上王猛的谋划高明,慕容垂那身份也起了不小作用。慕容垂想用招数应对,结果反倒让王猛把他抓得死死的,根本抓不到“杀手锏”,还把他引到了陷阱里。
“金刀计”要想搞成功,关键在于让慕容令的“叛变”变成真事,然后还扯上他的父亲慕容垂,一举两得。这样一来,王猛才能把慕容令带到战场上,让他离开慕容垂,从而实现各个击破。
把慕容令调开,让他去参加灭燕之战,慕容垂还能拦得住吗?答案当然是否认的,毕竟慕容垂自己完全可以不去上战场,免得陷入尴尬局面,这点苻坚还是能理解的。不过问题来了,既然慕容垂是“归顺”,总得表现点诚意吧,要真阻拦慕容令出征,那他怎么向苻坚交代?
再说,王猛手段挺厉害,反正他总能找到理由让慕容令去打仗,哪怕是搞后勤也行。话说回来,王猛只是想让慕容令出征,儿子慕容农、慕容隆,以及侄子慕容楷、慕容绍都没参加战斗,慕容垂怎么可能会想到王猛暗中想一锅端呢?
慕容令一旦加入战局,王猛在出征前一天就主动去找人家,跟慕容垂喝酒,那气氛还挺融洽,似乎还搞起了兄弟情谊。可是,问题在于,王猛一直打着杀慕容垂的主意,而慕容垂也知道这一点,那么,他为何还这么热情招待,还将祖传的金刀这类信物赠与王猛呢?
要是不送金刀,也许就能解开王猛对金刀的疑心,可事情没那么简单。这金刀顶多算个“信物”罢了,王猛早把慕容垂身边的得力人手收买了,比如金熙这些重要人物。想拿到慕容垂的“信物”其实不算难,偷偷摸摸搞到手也不是不行。
慕容垂把金刀送给王猛,纯粹就是想拖延时间,也想让王猛放松警惕,假装自己对宫中权力斗争一无所知。王猛可是个聪明透了的谋士,他绝不可能真的相信慕容垂会跟他结拜兄弟,然后一起为苻坚天王拼命。
王猛更多的是在试探,顺带让慕容垂放松警惕,他表现得主动妥协,目的就是为自己下一步的行动争取时间。拿到金刀后,他立马把东西交给金熙,让他连夜赶到前线,去找慕容令,把慕容垂的想法转交过去。
兵马还未动,粮草先行,慕容令抢先出发,王猛紧随其后带领主力出征。这样一来,慕容垂看到王猛还在长安,肯定不会想到金熙已经是深夜悄然离去,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了慕容令。
为什么慕容令会相信金熙的话呢?难不成只是因为那把“金刀”或者慕容垂通过金熙传递的“紧急想法”吗?他难道不担心再等等,等父亲送来书信,充分了解局势吗?偏偏他又执意留在军营里,这样一来,王猛的计划不会就要泡汤了吗?
作为一名顶尖的谋士,王猛对慕容令相信金熙的话,有十足的把握,而且还能让他逃离军营,给自己制造机会。王猛的底气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正好击中了慕容垂的痛点和慕容鲜卑的软肋。
慕容鲜卑人才济济,除了成吉思汗的后代外,很少有家族能跟慕容家抗衡,个个都算得上中流砥柱。这么多人才,既是他们的优势,也算是个隐患。毕竟,慕容鲜卑一向被人说成是不太靠谱,在忠诚方面让人担忧,一有机会,马上就会掀起一番大浪。
慕容鲜卑说到底也不算太忠诚,更别提他们对主体民族氐族,比起自己可是差远了。你瞧当年梁犊起义、冉闵起兵,中原到处烽烟四起,苻氐和姚羌这些族群本在近水楼台,结果偏偏都要离开中原,跑到关中,原因就是在跟前燕的战斗中吃了败仗,根本就不是慕容鲜卑的对手。
苻洪和姚弋仲都是挺厉害的人物,光看军事本事的话,慕容儁、慕容恪说不定还打不过他们呢,要不说子弟、侄辈也蛮有料的。但问题也是实在,氐族、羌族人口太少,跟鲜卑比起来还是差距大。鲜卑一直是草原的王者,人口多得说不过去,就算靠耗,也能赢。
为了躲避前燕,苻洪只好往西迁,现在慕容垂和慕容令岂能心甘情愿听苻坚的话呢?慕容鲜卑本来也谈不上绝对忠诚,金熙传达慕容垂的“想法”,就是典型的鲜卑习气,慕容令又怎么会怀疑呢?
再者,慕容垂投靠前秦全是被逼无奈,要不是慕容评和可足浑太过欺人,想要害他,他也不会跑走。就算金熙说“慕容评、可足浑会后悔,打算拉拢慕容垂”,慕容令为什么会信呢?这正反映出慕容垂的软肋所在。
慕容垂一直被人欺压,前燕皇帝慕容儁和可足浑都看不起他。原本他叫慕容霸,因为骑马磕掉了牙,慕容儁就给他起了个“缺”的绰号,拿他取笑。再加上,慕容儁和可足浑联手杀死了慕容垂的夫人段氏,慕容垂一句脾气都没有。
慕容儁去世之后,少主慕容暐继位,慕容恪一人辅佐朝政,这才让慕容垂的安全得以保障。慕容恪去世以后,慕容垂又遇到倒霉事,被他的叔公慕容评和嫂子可足浑欺负。不过,这些事儿都没影响他对皇帝和前燕的忠心,否则他也不会在关键时刻被派出去,击败桓温,保住了祖宗的江山。
整天受人欺负,他还甘心去带兵出征,遇到猜疑之后,他不愿意搞政变,而是带着家人偷偷离开。慕容垂的这种性格,自然不会忠心于前秦。正因为如此,王猛坚信慕容垂一定会造反,把他当成帝国的隐藏炸弹,早早除掉才算稳妥。
慕容鲜卑不怎么靠谱,反倒是慕容垂对前燕挺忠心。如今前秦一举攻灭了前燕,慕容令自然就信了金熙的话。可惜,虽然慕容令有点谋略,是慕容鲜卑第四代里最厉害的,可在王猛眼中却显得幼稚,慕容垂、慕容令都被迷惑了。
王猛一出征,慕容垂就写信给慕容令,互通消息。可是,既然王猛想要除掉慕容垂,这信肯定不能直接送到慕容令 hand里,短时间内基本不可能到达。慕容令能从秦军大营跑出来,明显也是王猛特意安排的,否则,他怎么会自己跑出去呢?
慕容令跑掉了,慕容垂也说不清,索性就连夜走出了长安。走到蓝田时,被秦军捉住,押回了长安。按道理说,叛变这种事,应该牵连三族,慕容垂肯定没跑,结果没想到苻坚还是放过了他。
苻坚安慰慕容垂:“你儿子慕容令跑了,跟你没有关系的。慕容令心怀故土,这其实很正常,也是人之常情。大局已经定下来,不会因为慕容令逃走而有所改变,你就别太担心。”
一开始以为金刀计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王猛也没把苻坚的“仁慈”放在眼里,但这并不代表金刀计就彻底失败了。等到慕容垂回来之后,受王猛插手的影响,他只能担任京兆尹,也就是长安市长,距离战事远远的。
慕容令被弟弟慕容麟出卖,最终丧命。等到慕容垂复国后,手里也没有特别出色的继承人,只能让同母弟慕容宝继位。没想到,慕容垂一死,尸骨还未来得及凉,他的对手拓跋珪就一鼓作气,带领全族南下,攻占了河北地区,后燕也就名存实亡了。
慕容垂很清楚王猛的态度,他一直打算除掉自己。说到权谋和智慧这块,慕容垂比王猛差了不少,除了军事上表现不错,权谋方面就真不行,破解不了金刀计。能让慕容垂熬过来,最大的靠山就是苻坚,只要苻坚想让他活着,王猛哪儿都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