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媒体直言,若台海爆发冲突,曾经强大的俄罗斯海军可能连给中国“打辅助”的能力都不够。 这并非全然否定俄海军价值,而是指出其受装备老化、基地安全及多线压力制约,难以有效投送力量。其核潜艇力量和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仍能形成独特威慑。
俄罗斯海军近年来的远洋行动,如派遣“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和“完美号”护卫舰出现在台湾东部海域,展示了其战略姿态。 类似行动在2023年不止一次发生。 这些举动被视作俄罗斯在亚太彰显存在和“强化伙伴关系”的方式。
然而,波兰媒体的分析指出,俄罗斯海军面临深层困境。 其水面舰艇部队状况堪忧。 苏联时代遗留的主力舰,如重型核动力巡洋舰“彼得大帝”号,长期处于维修状态。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因性能问题频遭诟病,已被列入报废名单。 俄罗斯的造船工业面临挑战,新型水面舰艇的建造和维护速度跟不上需求。
俄罗斯海军的真正核心力量在于其水下舰队。 他们在战略核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上投入巨资,以维持与美国的战略平衡。现役的“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和“亚森”级攻击核潜艇是其骄傲,尽管有分析认为它们在某些性能上仍与美国同类产品存在差距,被美国海军视为重大威胁。 ,老旧的“基洛”级常规潜艇也在冲突中发挥了实际作用。
俄乌冲突给俄罗斯海军带来了切实的损失和挑战。 黑海舰队损失惨重,旗舰“莫斯科”号巡洋舰被击沉,多数舰艇被毁或被迫撤离。 2024年底巴沙尔政权的意外垮台,又让俄罗斯面临失去叙利亚塔尔图斯海军基地的风险,这限制了其在地中海的力量投送。
北约的持续东扩极大地压缩了俄罗斯海军的战略空间。 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后,波罗的海几乎成为“北约的内湖”,俄波罗的海舰队及其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的活动和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北方舰队所在的科拉半岛基地,也因与北约新成员芬兰接壤而变得不再安全。
若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紧张甚至爆发冲突,波兰媒体分析认为,其黑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乃至里海舰队可能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北方舰队基地极易在初期遭受打击。 届时,唯一相对完整且安全的只剩下太平洋舰队。
太平洋舰队是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主要海上力量,司令部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 其核心战力包括“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亚森”级攻击核潜艇,以及如“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等大型水面舰艇,尽管后者已显老旧。 这支舰队远离北约核心区,靠近中国,是其可能与中方进行协作的主要力量。
然而,波兰媒体指出,黑海舰队的遭遇表明,俄军许多水面舰艇实际状况可能远不如外表光鲜,更像是“锈迹斑斑的空壳”。 经历乌克兰战事的巨大消耗后,俄罗斯维持和修理现有舰船的能力更受质疑。 因此,即便太平洋舰队相对完整,其能为中国提供的辅助也可能非常有限。
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海军在台海议题上毫无作用。 其战略核潜艇所携带的“布拉瓦”洲际导弹,构成强大的二次核打击能力,能有效牵制美国。 攻击型核潜艇搭载的“口径”巡航导弹,以及最新型的“锆石”高超音速导弹,也能对敌方航母编队构成威胁。
更重要的是,中俄两国海军合作近年来不断深化。 双方已举行多次“海上联合”系列演习,课目涵盖反潜、防空、反导等。 2024年,俄舰还开进广东湛江与解放军进行“海上联合-2024”联演,重点演练“联合应对海上安全威胁”,展现了高度实战化的协同能力。 2025年,中俄宣布深化海军合作,联合打造全球最强海军。 甚至有中俄核潜艇在西太平洋完成首次联合行动的报道。 这种协作增强了在复杂环境下的联合行动能力。
俄罗斯海军在台海潜在冲突中的角色,可能并非直接派遣大量舰艇前出支援,而是更多体现在战略策应上。 在北极、欧洲方向牵制北约力量,分散美国的注意力和军事资源。 其核潜艇的威慑力,也能增加美国干预台海的顾虑。
俄罗斯通过舰艇巡航台海周边、高层互访(如俄海军司令访华)以及外交表态(如普京表示支持中方收台)等方式,明确传递出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的政治和战略支持。 这对“台独”势力及其背后的支持者是一种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