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解析正面与敌后战场之谜:再探国共抗战中谁的作用更为关键

在之前的第1996期(答帅化民赖岳谦:国共两党在“十四年抗战”中到底谁的功劳更大?)发布后,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料,朋友们的热烈反响极大地鼓舞了我,使我决定继续深入研究抗战问题。在那一期里我提到,蒋介石和张学良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采取了“不抵抗”策略(也就是B),导致整个东北地区轻易沦陷于日本人手中。而这个错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实际上是引发抗日战争持续了14年的重要原因之一(即C),我认为有了B,就自然导致了C。

我之所以特别强调由B到C的因果关系,是因为在之前的历史研究中,大家普遍认为,是由于当时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无论是在国力还是军力上,也就是中国实力十分有限(A),才导致抗日战争持续了长达14年,最终才能取得胜利。我觉得这个观点其实有误,因为在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拥有的战斗机数量几乎和整个日本军队的战斗机持平。当然,这个话题还可以深入探讨,未来可以继续研究。

我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从合理的推理来看,过度强调A,也就是当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国力和军力差距,实际上是在掩饰B,也就是掩盖了蒋介石和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后选择“不抵抗”政策的责任。客观上就是这么个情况。请问,现在还有多少人认为,是因为有了B,才造成了C的结果呢?

不过,这期我并不准备再深究A、B、C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明确的是,抗战胜利已经过去80年了,但只要我们换个新的角度——也就是你之前提到的那个角度——一旦站到那个角度上,看待问题,就会发现,很多历史结论或许都需要重新审视。

现在,我就想再讨论一下对于所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认识问题——我认为,这里也有一种明显错讹的历史结论在主导着,即我们现在一般说到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是由国民党军队进行的20多场对日军会战所构成的主干部分,而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是由共产党军队(八路军和新四军)进行的深入敌后的游击战构成,这个定义我是同意的,这种说法也是来自于中国共产党自己,我现在没办法找到更为权威精确的出处,但至少可以追溯到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在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策略始于洛川会议,而至1938年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发表,关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概念完全形成,即抗日战场形成了5个事实:

第一,咱们的军队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能展开配合作战,这样一来,就逐步建立起了对日军的前后夹击优势。

第二,敌后的战斗表现出色,让日军的大后方变得不稳固,导致他们不敢集中更多的兵力南下来参与更多的正面战场攻坚。

第三,党的军队在敌后的游击和破袭行动不断打击日军的补给线路,让他们的后勤供应变得越来越困难。

第四,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上歼灭了许多日伪军,阻止了日军建立持久稳定的汉奸政权。

五,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采取全民武装、全民参战的策略,真正打造了全民抗战的局面。

从1937年到1945年,经历了整整8年的时间和空间,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实际上都在配合进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略行动。当然,八路军也曾参与一些正面战场的战役,最有名的莫过于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

不过,这时候我们得问个问题:抗日战争不是持续打了14年嘛?

那么,问题就变得很清楚了: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这6年之间,谁在正面战场上奋战,谁又在敌后进行抗争呢?这才是真正核心的问题所在。

在这长达6年的时间里,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比如,东北军马占山部队、西北军一部分、十九路军等一些地方武装,虽然也进行了正面抗争,但整体来说,国民党军队基本上没有太多作为。比如1937年夏天,国民党军队在宛平城内设防,眼睁睁地看着日本鬼子在城外演习。从七七事变前的六年来看,抗日战争的核心意义其实就只有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关东军之间的那段六年战斗。这期间,大部分抗日义勇军都深受中国共产党影响,东北抗日联军更是由共产党组建和领导的抗日武装,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东北的分支。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在抗战的前六年,也就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这段时间里,真正跟日本关东军在正面战场上作战的,基本上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换句话说,在这六年里,党的领导的部队不仅在正面战场上与侵略者交手,还在敌后展开了战斗。如果非要把抗日战场划分出两个部分的话,这个说法可以成立。

这实际上是关于抗日战争“两个阶段”和“两个战场”理论最正确且详尽的解释,也就是我们得出的一个新结论:在持续14年的抗战中,国民党的抗战属于第二阶段为期8年的正面战场作战,而共产党的抗战除了第一阶段6年的正面战场之外,还在敌后奋战了整个抗战的两个阶段,也就是总共14年的时间。这种划分更清楚地反映了双方在不同战场上的具体表现。

要是国民党政府没有提前放弃东北,后来还在七七事变后不久丢掉了华北地区,如果他们能坚持在长城线、河北和辽宁这一带持续和日军作战,早已组建的11个军的东北抗日联军本不会变成孤军奋战,结果也就不会在1930到1940年代交接时,被日本关东军层层包围和讨伐击败。

那时候,日本关东军携伪满洲国部队,以气势汹汹的阵势,展开对东北抗联的全面清剿。在装甲车、坦克和飞机的火力支援下,对北满和南满的抗联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行动,可以说,敌人在正面战场上调动的力量可是相当雄厚。

看起来,像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和周保中这些民族英雄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真的了不起。那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中央军加上地方武装,能调动出几百万的兵力,可他们却放弃了东北地区,只留下了从几万战斗到几百人的东北抗联,更有不少抗联的领导和将领是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现在总有人喜欢谈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牺牲了多少将军,用这些数字来强调国军的牺牲精神,可他们敢和抗联比一比吗?

以我今天的角度来看,东北抗联实际上改变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走向。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算一算这道“数学题”,用更细腻、更有说服力的方式和大家一起深入分析这个问题。

抗日战争一共持续了14年,也就是168个月;其中,第一阶段是6年,70个月;第二阶段则是8年,98个月。

●下面是我个人使用的一种计算方式,也仅能代表我个人,只是想让大家看得更明白,如果我们把正面战场作战的每个月战争数值设计为6,把敌后战场作战的每个月战争数值设计为4,即以3比2来表示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场上承担的不同作战比重,则:

●在抗战的第一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前70个月里总共进行的战争数值是70×6加上70×4,等于700。而同期,国民党领导的武装所获得的战争数值为零。当然,说国民党军队完全没有获得任何战绩其实不太公平,他们一些地方武装偶尔也会参加零星的抗日作战,但这些零散的行动并不会改变整体的趋势。

在抗战的第二个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接下来的98个月里总共进行了98×4,等于392的战争数值,而同期,国民党方面的军队则完成了98×6,也就是588的作战数值。两个阵营加起来,总共达到了980。虽然在这段时间里,共产党也参加了一些正面战场的战斗,但我觉得这些都不会改变整体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全过程中,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战争总数其实是700加上398,等于1098;而国民党军队的战争总数只有588。这样一来,一个让一些人瞬间崩溃的结论就浮出了水面:如果把整个168个月的抗战时间算进去,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比重——就是1098对588。

就是说,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在抗战期间的总战数一共达到了1098次,而国民党方面的总战数只有588次,也就是说,1098比588多不少,差不多是前者的一倍多。

这个时候,还能有人坚持说国民党是在正面战场上奋勇作战,付出了巨大牺牲,而共产党只是进行敌后游击,打打闹闹,不是真正战斗的吗?

其实,无论是共产党军队,还是国民党的军队,凡是进行过抗战,凡是为抗击日本侵略而牺牲的英雄都是伟大的,都是值得纪念的,这勿庸置疑的。但是,正如我在第1996期(答帅化民赖岳谦:国共两党在“十四年抗战”中到底谁的功劳更大?)和本期中所分析的,如果对这14年的抗战史进行更精细的分解分析,我们会发现在既有的历史结论还是不够充分和不够准确,甚至是有大缺失的,比如:

第一,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党政府和军队选择了“不抵抗”,导致抗战拖了整整14年,还造成了3500万人民的伤亡。这可以说是国民党的过错和罪责,如果不搞明白这段历史,我担心以后中国还会再次出现类似的投降现象。

第二点,抗战的前八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划分只适用于抗战第二个阶段的八年时间。回顾整个十四年的抗战历程,用“正面”与“敌后”来衡量国共两党的作用其实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做法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虽然我不能说自己得出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比重是1098比588一定最科学,但我希望能引发大家一种新的思考角度,提供一些启发。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