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咱们第一次看到苏-27侧卫战斗机时的那种心情。
那真是,怎么说呢,一种震撼。
优美的机身线条,强大的机动能力,就像一只来自北方的天鹅,优雅又致命。那时候,我们真是仰着头看人家,心里全是羡慕。觉得“老大哥”的家底,实在是太厚了。
可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再看看今天,感觉整个世界都颠倒了。
新闻里,俄罗斯空军的表现总让人心里五味杂陈。曾经那个让我们仰望的空中巨人,怎么好像翅膀变得沉重了?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想弄明白这事,不能光盯着天上的飞机看。得先看看地面上,那些造飞机的地方。
问题的根子,其实在这里。
现在的中国航空工业,你去看一眼,那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成都、沈阳、西安,几条生产线同时开足马力。这边,歼-20一架接一架地交付部队;那边,歼-16“炸弹卡车”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天上,胖妞运-20的身影也越来越常见。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这叫并行生产能力。就像一个厨艺高超的大师傅,能同时在几个灶台上,烹饪好几道完全不同的大菜,而且每一道都色香味俱全。
这背后,是一个完整、健康、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在支撑。
再把镜头摇到俄罗斯那边。
他们继承了苏联庞大的航空工业遗产,底子确实不薄。但苏联解体后的阵痛太久了,人才流失,投资断档,创新停滞。再加上这几年的制裁,想从西方搞到先进的电子元器件和高精度机床,门都快被焊死了。
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苏-57。
这架飞机,从首飞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产量还是那么可怜巴巴的几十架。不是不想造,是造起来太费劲了。工业基础的力不从心,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死死拽住了这头熊的翅膀。
所以说,很多时候,胜负在踏上拳台之前,其实在各自的训练馆里就已经决定了。
工厂里的景象,最终会投射到天空中。
现在,我们再来看飞机。
先说最顶尖的第五代战斗机。我们的歼-20,外号“威龙”,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数量早就过了200架,东部、南部、西部、北部,都已经能看到它的身影。它不光是一架飞机,更是整个作战网络里的一个关键节点,真正形成了战斗力。
俄罗斯的苏-57呢?北约给它的代号是“重刑犯”(Felon),听着挺吓人。可它更像是一个活在宣传画里的“明星”,产量稀少,隐身性能一直被外界打问号,始终没能真正融入体系。说白了,象征意义远大于实战价值。
一个是已经大规模列装的尖刀,一个是还在反复调试的样品。
这差距,肉眼可见。
再看挑大梁的四代半战斗机。
我们有歼-16,俄罗斯有苏-35。苏-35我们还买过,飞机本身确实很棒,机动性没得说。但现代空战,早就不是中世纪骑士一对一单挑了。
打个比方你就懂了。
苏-35像一部性能超强的4G功能机,很结实,续航也好,单项功能很突出。
但歼-16,它是一部顶配的5G智能手机。
它自己本身性能不差,关键是它能联网。它有更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看得更远、更清楚。最要命的是,它能随时接入空警-500预警机这个“云端大脑”,让大脑指挥它去攻击几百公里外的目标。它自己甚至都不用开雷达,就能把超远射程的霹雳-15导弹扔出去。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当苏-35还在靠自己的眼睛费力寻找目标时,歼-16可能早就在千里之外,收到“朋友”发来的坐标,然后发射导弹,掉头回家了。
这就是体系的力量。
说到体系,这才是更深层次的差距,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地方。
现代空战,战斗机只是冲在最前面的“拳头”,真正决定拳头能打多远、打多准的,是身后那些你看不到的支援力量。
比如预警机,空战的“大脑”和“天眼”。
我们的空警-500、空警-2000,背上顶着个大圆盘,用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它就像一个超级路由器,能同时监控和指挥海量的空中目标。
俄罗斯的主力预警机还是苏联时期的A-50U,技术上落后了一代。更让人揪心的是,就在最近的冲突里,这种宝贝疙瘩一样的飞机,接连被击落。这暴露出的问题是致命的:不仅技术有差距,数量也不够,生存能力还差。
大脑频频被打掉,下面的拳头再硬,也只能乱挥。
还有空中加油机,战略空军的“血液”。
我们用运-20这个大平台,改出了运油-20。它能带着大量的燃油,飞到很远的地方,给歼-20、歼-16这些“小兄弟”们喂奶,让它们的作战半径一下子扩大了好几圈。这意味着,我们能去更远的地方管事了。
俄罗斯呢,还在主要依靠老旧的伊尔-78。平台老,数量少,这根“输血管”有点跟不上雄心了。
如果说这些还是传统空军范畴内的差距,那在另一个领域,我们和俄罗斯之间,可能已经出现了“维度差”。
无人机。
这东西,正在颠覆战争的规则。
你看我们,从高空高速、能侦察能反辐射的无侦-7、无侦-8,到满世界卖的“翼龙”、“彩虹”系列察打一体无人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完整、谱系齐全的无人作战家族。
这些无人机,就像一群不知疲倦、不畏生死的幽灵,可以执行侦察、干扰、攻击等各种任务,还能和有人驾驶的飞机配合作战。
这是一个全新的作战维度。
而俄罗斯在无人机领域,可以说严重“偏科”。国产的型号性能和产能都跟不上,实战中甚至需要大量引进伊朗的无人机来救急。
这不是说谁好谁坏,而是残酷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当别人已经开始用新规则玩游戏时,你还在抱着旧地图找路。
这种全方位的差距,从工业基础,到主力战机,再到支援体系和无人作战,最终会导向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答案不言而喻。
现在,外界已经在纷纷猜测中国的第六代战斗机项目了。虽然官方还没证实什么,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当我们已经在思考“下一代”的时候,俄罗斯还在为“这一代”的普及和完善而苦苦挣扎。
这种差距,未来只会越拉越大,甚至可能固化为无法逾越的“代差”。
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也悄悄改变着两国之间的关系。曾经,我们是学生,他们是老师。现在,我们成了可以并肩而行的同窗,甚至在某些科目上,我们还能给老同学辅导一下功课。比如,有消息说俄罗斯可能会引进我们的航电系统,来升级他们的苏-35。
世事变迁,真是让人感慨。
再也没有那种需要仰望别人家飞机的局促感了。
现在,我们只是平静地看着自己的飞机,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