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社保基金三季报仅持3只3元以下个股,涨幅暂未显现,低价板块机会或将凸显

最近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三季报都发完了,市场开始拿着放大镜找“聪明钱”的动向。

其中,社保基金的持仓,特别是它买了哪些便宜货,又成了很多人饭后的谈资。

消息一出来,不少朋友就来问,说社保基金重仓了几个两三块钱的股票,而且都是些“浓眉大眼”的国企央企,是不是意味着这些票已经跌无可跌,可以放心“抄作业”了?

每次听到“抄作业”这三个字,我都有点哭笑不得。

这大概是A股最有迷惑性的词之一,因为它听起来太美好了,暗示着一条通往财富的捷径。

但现实往往是,你以为在抄学霸的答案,结果却发现你们考的根本不是同一张试卷。

咱们今天就来捋一捋,为什么直接照搬社保基金的“低价股作业”,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不仅可能拿不到高分,甚至是个“填坑”概率极高的行为。

这背后,是三个致命的“错配”。

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错配,是“时间尺度”的错配。

我们得先搞明白,社保基金是什么?

它是我们未来养老的钱,是国家的战略储备。

这笔钱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是“久期”极长。

它的投资视野,是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维度来计算的。

它可以从容地在一个行业最萧条、最无人问津的时候,像播种一样埋下仓位,然后静静地等待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轮回,等着开花结果。

你去看它买的那些两三块钱的货色,比如钢铁、房地产相关的旅游景区、或是还在烧钱的面板行业。

这些行业有什么共同点?

强周期,重资产,而且正好处在景气度的谷底,基本面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亏损起来没完没了。

社保基金买入它们,赌的不是下一季度的财报反转,甚至不是明年的业绩回暖。

它赌的是一个极其宏大的叙事: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中国的经济结构会需要这些“老登板块”重新发挥作用,或者在残酷的行业出清后,活下来的巨头能享受剩者为位的超额利润。

这个等待的时间,可能是三年、五年,甚至是八年。

现在,你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你的投资周期是多久?

大部分人,能持有一只股票超过一年,就已经算“长线投资者”了。

更多的人,是看着月线、周线甚至日线来决定买卖的。

让你买一个连续亏损、股价常年趴在地上的股票,然后告诉你,可能五年后会涨,这期间你得忍受无数次的冲高回落、假突破,以及最重要的——踏空其他热门赛道的机会成本。

这是一种精神和金钱上的双重煎熬。

社保基金没有这种烦恼,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有无数的头寸在其他地方开花结果。

而你的账户,可能就这几只股票。

这就好比人家是国家粮仓,用战略储备的思维,在地里埋下了需要漫长周期才能成熟的种子。

而你是个上班族,指望着米缸里的米下锅做饭。

你跑去学国家粮仓,把仅有的口粮全埋地里等丰收,这不现实。

时间尺度上的错配,是普通人抄作业的第一个大坑。

第二个,是“资金性质”的错配。

社保基金的钱,成本极低,几乎可以看作是无成本的。

它没有业绩排名的压力,更没有基民赎回的恐慌。

这让它在做决策时,可以完全从资产的内在价值和长期赔率出发,而不用考虑短期市场的波动和情绪。

股价跌了20%?

没关系,只要底层逻辑不变,我甚至可以继续加仓,进一步拉低成本。

市场风格切换,我持有的板块被冷落了两年?

无所谓,我的钱没有期限,我等得起。

普通人呢?

我们用的钱,每一分都是有成本的。

这个成本,不仅仅是银行利息,更是“机会成本”。

同样的十万块钱,你放在一个三年不涨的钢铁股里,和你放在一个年化5%的理财里,或是当时某个风口板块里,最终的结果天差地别。

更要命的是,普通人有情绪。

股价的持续下跌会引发恐惧,长期的横盘会消磨耐心。

当亏损达到某个阈值,或者看到别人赚得盆满钵满时,那种“割肉离场”的冲动是很难抑制的。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剧本:某个票在底部盘整了两三年,无数散户在绝望中卖出。

然后,就在大家几乎遗忘它的时候,突然一个季度业绩反转,叠加行业拐点,股价一飞冲天。

那些当初看着社保基金“抄作业”进来的人,绝大多数都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

等到后视镜里看,才发现社保基金成了大赢家。

说白了,社保基金是在用“无限弹药”和“绝对冷静”在玩一个HARD模式的游戏。

你一个“弹药有限”还“情绪上头”的玩家,去复制它的操作,胜算能有多少?

这就是资金性质和风险承受能力上的错配。

第三个,是“目标函数”的错配。

你投资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很简单,赚钱,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增值。

但社保基金的目标函数,要复杂得多。

除了保值增值这个基本要求,它还承担着维护市场稳定、支持国家战略产业、在关键时刻发挥“压舱石”作用等多重使命。

所以,你看它在市场低迷时买入这些深陷困境的国企央企,背后的逻辑可能并非纯粹的“价值投资”。

它可能是一种姿态,一种对特定行业的战略性支持,一种在流动性枯竭时提供宝贵买盘的“国家责任”。

它的买入,本身就是一种“稳定器”行为。

这种行为,有时候并不完全以短期盈利为第一目标。

它的考量里,有经济账,可能还有一本更重要的“社会账”和“政治账”。

而你跟着它买,你的世界里只有一本账,就是你的“账户盈亏账”。

当一个机构的决策动机是多元且复杂的,而你只看到了“买入”这个单一动作,并简单地将其解读为“看好上涨”时,这种信息不对称本身就构成了巨大的风险。

你可能无意中,用自己的真金白银,为一个更宏大的目标站了岗。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社保基金的作业,到底能不能抄?

我的看法是,不能“照抄”,但可以“参考”。

你不能简单地把它买了什么当作你的买入清单。

但你可以通过它的持仓,去理解当下市场哪些领域被严重低估,哪些行业可能已经进入了左侧的布局区间。

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温度计”,来感知市场的极端情绪点。

但最终的决策,必须回归你自己的体系。

你的时间尺度、你的资金性质、你的风险偏好、你对一个行业和公司的理解深度,这才是决定你交易成败的关键。

别总想着当个搭便车的乘客,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司机要去哪里,以及他打算开多久。

在投资这条路上,自己学会看地图、踩油门、打方向盘,虽然累一点,但至少,方向盘在自己手里。

共勉共戒。

足球资讯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